秦始皇焚书,《周易》作为卜筮之书,不在其列,因而先秦易学的传授,并未中断。到了汉代,为寻求思想文化方面的大一统,汉武帝独尊儒术,提倡经学,《周易》被尊为六经之首,对《周易》的解说成了专门的学问。而且朝廷“立五经博士,开子弟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这就为易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汉代易学的重大成就,是形成了以卦气为中心的象数易学体系。2这个体系的代表人物是孟喜和京房。
孟喜是卦气说的倡导者。所谓卦气说,就是利用《周易》的卦爻象,来解说一年节气的变化。具体地讲,就是将《周易》的卦爻,按照一定的规律,与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套融《周易》与历法为一体的易学理论。
卦气说的产生,跟当时天文学的成就,尤其是历法所取得的成果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农业耕作的需要,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掌握了时令节气。对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的认识,或许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至少在春秋中叶,已确立了二十八宿体系,并以它们为参照系统,给出每月月初昏旦中星和太阳所在的位置。同时,已经开始用圭表观察日影长短的周年变化,确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而从公元前589年开始,19年7闰的方法已被掌握。与此密切联系的是“四分历”——取回归年长度为365 1/4日的阴阳合历,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已经确立。完备的二十四节气的记载,迄今所知,最早见于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天文训》,其中有些名称则已见于先秦典籍。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将全年划分而成的二十四个段落,每一个段落就是一个节气。以节气开头的那一天为节名。每月的月首称为“节”,月中则称为“中”。这样,二十四节气,其中十二个称节气;十二个称中气,可以列表如下:
孟喜以《周易》六十四卦来解说一年节气的变化。而“十二消息卦”说,是其卦气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消息,在古代是指消长,屈伸变化。2孟喜从六十四卦中选取出十二个卦,根据十二卦的阴阳多少,将它们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表示一年十二个月的阴阳消长变化的特征(从复卦至乾卦,是阳爻所代表的阳气的增长;从娠卦至坤卦,是阴爻代表的阴气的增长):
这十二卦就称十二消息卦。以下是十二消息图:
这里,这十二卦代表了一年节气中的十二个中气。复卦对着冬至(冬至一阳生);垢卦对着夏至(夏至一阴生)。注意观察图中这十二卦中阴、阳二爻的变化,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一年十二个月间阴阳二气的消长历程。十二消息卦说引历法入易,使一年十二月的阴阳变化定量化了,并由此把它们交替循环的过程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出来。
在十二消息卦之上,孟喜又使用以坎、震、离、兑四正卦来主管一年四季各六个节气,并以四时配四方。
孟喜之后,京房继起,进一步发展了卦气说。而西汉末年出现的《易纬》,又对孟.京的卦气说作了了全面的总结。同时,《易纬》还提出了爻辰说。这是按照《周易》六十四卦的顺序,将每对立的两卦(一阴卦一阳卦),共十二爻,各配以历法中表示一年十二个月的十二支(辰)。于是,这对立的两卦,就代表了十二个月,为一岁;三十二对卦,则代表了三十二年。从乾、坤二卦开始,直到最后二卦—既济、未济,往复循环,推算年代。这样,就跨出了年的界限,把三十二年作为一个循环周期。这是卦气说的又一种形式。
显然,从孟喜、京房一直到《易纬》所发展的卦气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从《周易》思维模式出发,试图通过卦爻符号模型来描写天地之间自然之气的流转运行。或者说,是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爻象的方式,系统地表现宇宙的自然图式。
这里,阴爻(— —)和阳爻(——)是最基本的符号,它们被用来刻画宇宙间某个时间片段(一日、一月、一季、一年或更长的超年度的时间段落)内的阴阳二气的状态。阴爻和阳爻的不同组合,不仅表现了各个阶段气的变化状况(甚至是可以作出某种数量化描写的状况),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它们的变化是阴阳作为两种对立力量——阴(柔)、阳(刚)相互斗争的结果。.上述孟喜十二消息卦所描写的一年周期性的气的运行模型,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在易学史上,这条探究和描写的路线在东汉继续得到发展和深化,尤其是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将卦气说纳入了道家炼丹术2。到了北宋,邵雍的先天易学又纳道入文,从而把象数易学推到了新的高峰。
本文出自国易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bzml/97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