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蒙卦,坎下艮上——启蒙发智需正确教导
[卦辞阐幽]
蒙:亨。匪(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匪:即“非”。筮:原指用蓍草占问,此处指学童问蒙师问疑求决。
本卦上艮下坎。上为山,下为水,山水蒙。蒙卦象征蒙昧。不是我去求蒙昧的童子,而是蒙昧的童子来求我。初次请问应该回答,对同一问题再三地滥问,那是对先生的亵渎,就不再回答。利于守持正道。
一个人或者一个社会,如要摆脱蒙昧,需要的是启蒙和教育。从谋略的角度看,本卦在于启示我们,成就事业、立足社会的第一步必须先解除自己的蒙昧状态。
[爻辞解意]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初六,启发蒙昧,施加惩罚手段是有利的,使人免犯罪过。听任其发展下去必然造成遗憾。刑人:罚人。说:即“脱”。桎梏:木制刑具。
象传说:施加惩罚手段有利,因为这样可以让人就范于正确的法则。正法:以法为正。
这一爻指出严加管教的必要。
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一向认为“严师出高徒”。初爻是蒙卦的始爻,位置最下,以阴爻居于阳位,不中不正,是个蒙昧最甚、不守正道的学童。所幸的是,毕竟处在蒙昧的最初阶段,可塑性强。然而必须严加管教,必要时应给以惩罚,非如此不能使归于正途。若听任其滑下去,结果就成为受桎梏之苦的罪犯。
姑息迁就,后患无穷,虽说爱之,实则害之。发展下去,后悔莫及,这就叫“以往吝”。
九一:包蒙,吉,纳妇,吉。子克象。
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九二,包容蒙昧,吉祥;容纳昏暗,吉祥。儿辈能够治家。象传说:儿辈能治家,这是刚柔相接的结果。
这一爻指出宽容包纳的必要。
“包蒙吉,纳妇吉”两句含义相似,是互文见义的“包”就是“纳”。意思是说,聪明的人能够包容蒙昧的人是吉祥的。
启蒙者要有普渡众生的博大胸襟,要有“包蒙”、“纳妇”的精神,无所遗弃。这当然是吉祥的,所以爻辞接连用了两个“吉”字作了热情的赞美。
“儿辈能够治家”,既是教育启蒙的目的,也是其结果。
只有这样,才是成功的教育,才能造就“克家”之才。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六三,不要娶这样的女子,因为她见到有钱的男子就失身了,娶她为妻是不利的。取:娶。不有躬:失身。
象说:不要娶这样的女子,因为她的行为违反正道。
这一爻指出品质不端的人难以施教。
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并不是无往而不利的。连号称“圣人”的伟大教育家孔子也曾有“朽木不可雕也”的感叹。
不过,逐出门庭,弃而不教,鸣鼓攻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可以说是施教的特殊方式吧!
六四:困蒙,吝。
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六四,困在蒙昧之中,这是憾事。
象说:困于蒙昧的遗憾,说明惟独六四与阳刚之师最疏远。
实:指阳爻。
这一爻感叹不从师向学的人被蒙昧所困。
阴虚阳实,这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在本卦中,阳实之爻指蒙师,阴虚之爻指蒙童。蒙童没有知识,空空如也,所以要虚心向学,开发智慧。如果远离明师,不主动亲近,必然困于蒙昧。六四就是指这样的人。
六五:童蒙,吉。
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六五,童子蒙昧,吉祥。
象说:童子蒙昧而吉祥,是因为他的恭顺和谦逊。巽:音(xun)o谦逊。
这一爻是赞扬恭顺谦逊的好学君子。
九二阳刚居中,启迪群蒙,是有道“师表”的象征;六五居尊谦逊,以“童蒙”自处,是好学“君子”的象征。九二与六五正应,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的象征。这也就是卦辞中所肯定的“童蒙求我”,当然是吉祥的。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上九,以过于严厉的方法来启发蒙昧,是不利的,而宜采用适当的严格方法。
象说:教育者的方法得当,被教育者也就会心悦诚服地学习,这样教与学的关系就顺了。
这一爻蒙卦的两个阳爻代表两种施教方法不同的师长,九二主张“包蒙”,上九却主张“击蒙”。但“击蒙”之法容易产生弊病,要特别注意掌握分寸。爻辞中提出的原则是:“不利为寇,利御寇。”就是说,可以采取适当的严厉之举,但不能超越限度,如果采取暴烈过甚的举动,就会适得其反。
[蒙卦点悟]
教育应讲究方式方法
人类社会是从蒙昧走向开化、走向文明的过程,推进这一过程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重视教育,将教育作为最有“圣功”的光辉事业,已成为现代人的共识。一个人要避免自身的蒙昧,摆脱落后的状态,不能不重视学习,而教学的方法又关系到德与智的教育效果。对于教育者来说,教育应当严厉,但也应适度,过严反而引起抗拒。应当包容,有教无类。应当坚定信念,贯彻始终,不可见异思迁。必须切合实际,不可好高骛远。否则,这种启蒙发智的功业将不会有什么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培养出扭曲的畸形“人才”。所以,为人师者不可不察。
[蒙卦例解]
聪明的老师善教导
培养后来人纯正的品行,即“蒙以养正”,是一项神圣的功业,也是本人事业和抱负得以实现的前提保证。但育人也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特别是遇到“不听话”的学生,这些技巧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康熙末年、雍正初年,清军中出现一位足智多谋的勇将年羹売。他之所以能成大器,是与他小时候老师的正确教导分不开的。
年羹尧是汉军旗人出身,其父年遐龄在康熙朝曾任尚书。年羹売自小顽皮,生得浓眉大眼,臂力过人,虽然不好读书,但书到面前,一览便知。为教儿子读书,其父曾请过三个老师,有举人进士,也有翰林鼎甲,到得他家,不是被年羹尧骂走,就是被年羹売打跑。
无奈中年遐龄以重金悬榜招聘老师。一天,有一古稀之老者登门应聘。年遐龄怕老者不能胜任,将儿子不肖、目无先生的情况实言相告。老者说:“令郎骄横,逐赶老师,我早有风闻,但我自有办法教好他。”年遐龄见老者十分诚恳,就择定一个吉日,令年羹尧拜师。
礼也行了,师也拜了,但年羹尧依然故我,照样不好好学习,只顾自己玩耍。老师见年羹尧不学,也不搭话,而是关起门来,大门不出,在屋内自拉胡琴,抑扬顿挫地唱将起来,唱得十分动听。年羹尧闻声破门而入,向老师行个礼,说:“请老师教我弹唱!”老师说:“你学这个做什么,还不快出去玩。”年羹尧执意要学,老师就开始教他。
教上没几天,年羹尧失去兴趣,又去自己玩耍,不肯再学下去了。老师这次不仅闭门,连窗户也不打开。年羹尧感到奇怪,偷偷从门缝里观看,见老师正在练习拳脚,东躲西闪,有时似大鹏展翅,有时像鹞子翻身,看得人眼花缭乱。年羹尧高兴极了,用力推门而进,向老师说:“习拳弄棒,我最喜欢。”老师说:“听说你力大无穷,请与众仆一斗,如何?”年羹尧一听有如此好事,忙不迭地答应了。
很快,年羹尧在家中召来16个健壮有力的家仆,对老师说:“请看我的臂力。”一边说,一边把棍横举,让16个仆人持以棍相压。仆人们使尽平生之力,都不能使年羹尧手屈。正当仆人齐声用力呼喊时,只见年羹尧猛跨一步,用力将棍往前一送,16个仆人便仰天倒下。
老师见此,夸奖说:“果然好臂力,不过,你敢和我搏击吗?”年羹尧说-“这有什么不敢的。如果我胜了,可不要说我又赶走一个老师。”老师答道:“这个你就放心吧!”
此番话说罢,两个人就摆开架式,搏击起来。
年羹尧身手敏捷,一拳一脚,迅急向老师踢打过去,老师也不着忙,在拳、腿要到未到之时,一个飞跃,腾身空中,用手将年羹尧的小小发辫提在手中,任凭年羹尧跳上跳下,拳脚齐来,只是踢打不着老师。年羹尧虽有些小小武功,没把常人看在眼中,但自知今曰遇上高手,忙高声喊叫:“好先生,你可饶了学生。”
老师住了手,稳站在他面前。年羹尧赶紧上前说:“请您教我这一招!”老师说:“学此何用,你还是出去玩吧!”年羹尧跪地不起,一再请求。老师见他此时才算开窍,便说道:“快起来吧,我教你!”
两人坐下后,老师从床旁取出一卷兵书,交给年羹尧,说道:“你真的想学,就学这个万人敌。”年羹尧说:“我想搏击,读此书有何用?”老师说:“读了它,就可以万人敌!”年羹尧又道:“你骗人,这一卷书,不用吹灰之力,就可以踢到数丈之外,哪来的万人敌!”老师说:“我说你不能读,还是去玩吧。”年羹売见老师不高兴,觉得老师说得也有道理,便回答道:“我读此书。,,
从此,年羹尧任性的脾气开始改变,老师每日严格督学,他说一句,年羹尧便学一句,院内书声琅琅。除兵书外,老师每日还利用剩余时间,教授年羹尧圣贤书和一些武林绝技。年羹尧既有怪脾性,一旦明白,又极有耐性,能刻苦,三年中,几乎脱掉几层皮,终成一员有万夫不挡之勇的骁将。
年羹尧先任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在前往青海讨伐罗卜藏丹津叛乱中,立下赫赫战功,平定了青海,后被加封为一等公,青史留名。
对学生的教育,不能盲目灌输,也不能打击排斥,而应该讲究方法,因材施教,实行启发诱导的方法,提倡学生独立思考,让求学者产生强烈的求知心理,而童蒙一旦自觉,则可塑性很强,可收事半功倍的良好教育效果。
本文出自国易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64gua04/zh/5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