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节气的十五天分为三候,“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由这三候的名称我们就可以非常很清楚地看到立春的季节变化特征一一刚刚告别了寒冷的冬天。
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冬天的寒冷却还未能一时消失殆尽,它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消融,大地解冻才能使万物复苏,才能有万物生长的土壤。所以三候的说法便十分准确地把立春这个阶段的特征和预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关于初候,许多文人在其诗词中都有提及,唐朝大诗人李白“春风吹破琉璃瓦”的诗句,更精彩、更夸张地形容了春风的力度,“二月春风似剪刀”也将春风的作用表现的淋漓尽致。春风吹绿了万物,吹融了冻土,吹醒了冬眠的动物,它们因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而蠢蠢欲动的向外界活动,因此也就产生了二候便是“蛰虫始振”的说法。三候说的是潜伏在深水中过冬动物的活动情况。整个冬天的寒冷已经过去,水面厚厚的冰也逐渐开始融化了,水底的鱼儿就会迫不及待地要到水面上来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于是便有了三候“鱼陟负冰”的说法。
正当数九天里五九和六九这段时间。农谚中有“五九、六九消井口”的说法,在此方的农村,以前的人们主要是从井里往外打水,一个冬天井口结下的厚厚的冰层已开始融化,因此,人们从每天打水的井台上也可以受到大地在一天天变暖。
村边水涧小溪上的冰层在阳光的照射下也由透明逐渐变为白色的孔洞状,慢慢化去,河水、小溪又都开始回复了往日自然的吟唱;南方的池塘里或小溪旁,鸭鹅在水中展翅,自由欢快地游荡嬉戏觅食,“春江水暖鸭先知”,动物们用自己的身体来直接感受春的暧意,而人们却用增减衣服来适应温度的变化。在这个时期民间还有“人不知春草知春”的谚语,看那屋角边、石缝旁以及大山脚下、土坡旁向阳的地方,青草在春寒料峭的时候也冒出了绿芽,而这个时候,人们在踏踩路面的时候还会感觉到冰凉坚硬,自然界的动植物就是这样,它们的生命力就是如此顽强。它们的生长消亡都只为适应大自然所提供的条件,而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它们提供给人们的表象信息就是大自然的规律。春天乍暖还寒、冷暖交替,这样忽冷忽热的气候,更加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早春孩儿面,一日两三变……春日乱穿衣”这些佳句都是用来形容春天气候的复杂多变,因此,人们在春天初开之时,务必要注意观察气候的变化,同时还要通过参考物候的状况来决定所从事的农事活动。在我国的此方,早春时一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往往会相差10〜151,有时一两天的温度甚至相差201以上,农民这个时候一定要仔细观察,防范“倒春寒”现象危害农作物则是立春后所要注意的主要内容。
春季着装,务必要谨记“春捂秋冻”。春天风大,温度偏低,人的体温很容易散失,这个时候倘若穿的衣服过于单薄,则很容易引起感冒等病症;而如果这个时候气温偏高,人们穿着又相对较少,则切记不要到阴凉处尤其是背阴地或洞中乘凉,以防因皮肤的毛孔快速收缩,导致人体热量散失,从而造成关节或肌肉疼痛,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在立春节的十五天时间内,二十四番花信风中的三信一一迎春花、樱桃花和望春花相继开放,它们都向人们预报着春天的气息。树上的花加上阳坡处生长出的鲜嫩的散发着芳香的小草告诉农民得赶快备耕了,立春节带给人们的是欢欣鼓拜。
在周代立春的时候,天子都会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皇亲国戚们到东郊去迎春,并举行祭祀太嗥、芒神的仪式。发展到汉代后又有了新的方式,在立春节这一天除了到东郊去迎春之外,还要祭青帝句芒,要身着黑色的衣服唱《青阳》和《八傦》歌,并且要跳《云翅》舞。仪式隆重而浩大。此时的立春已经超出了二十四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节气存在,它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历史上便演化出了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春娃”……“春饼”……“春卷”“春酒”……“春牛”……“春鞭”“咬春”……“迎春”等等。围绕一个春字引出了诸多的文化内涵,这是勤劳智慧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装点,于是,人们在平静的生活中增加了更多乐趣,同时也增加了文化色彩,使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农历新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春节,被认为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受欢迎的节日。在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国,新年的来历自然也藴含丰富的文化底藴,它凝聚着中国各族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情趣和信仰等的一些特殊的文化,是了解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和窗口,同时过春节也是将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发扬广大的一种形式。春节一般的时候都会赶在立春时节,这正是数九天中五九六九的时间,所以春节和立春的相对时间也不固定。民谚说“春打六九头”,意思是说立春一般是在六九的第一天。但是也有的年份立春是在五九的最后一天,因此民谚也有“春打五九尾”的说法,依据北斗星所指方位来讲,立春节这天,北斗星的斗柄指东北方,这时对应的月份正是正月。由于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公转来计算的,因此与农历闰月闰日的情况不好对应,所以,有的年份在春节前的腊月里就已经立春了,然后加上年初春节后的立春,这一年就有了两个立春节,叫做“两春夹一冬”。在腊月就进入立春,则腊月立春后的正月里就肯定没有立春节了,倘若赶上闰月或闰年,则立春就又推到了明年的正月。这样的年份就会全年都无立春节气。“春打六九头”或“春打五九尾”是经常而又不规则交替着,两春夹一冬和全年无立春的情况也是在不断出现,民间传说“全年无立春光景不好”,这样的说法是没有任何根据的,这只是公历计算方式与农历计算方式在排列上的差异而造成的现象。由此,大家就可以明白,二十四节气的计算是按照太阳在黄道上公转的角度来确定的,这与我们现在天文学上的计算是一致的,因此说古人定节气的理论是非常科学而成熟的。
本文出自国易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24jieqi/lichun/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