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柱是古人预测人生的一种方法。古老的《易经》理论早就说到,时间和空间是和谐统一的,也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所谓生辰八字其实就是一个人诞生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刻所对应的阴阳五行的相关描述。
四柱也叫八字,就是用天干、地支相配,标出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四项,分別称为年柱、月柱、日柱、时柱,每柱两字,共得八字,故有此称。
从预测方面来说,八字是分析一个人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在命理的平衡。当五行不平衡时,五行之间的冲克力量较大,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作息,使一些不顺利之事发生。反之,五行较平衡时,诸事也会顺利。八字軍点所说的就是天干、地支,通过这些要素的分析来认识一个人的相关方面。
运用时间要素是古代进行五行判定的重要方法。
关于时间要素,可先看传统的三种运算方法,第一种是“时”,传统的方法是按照天干、地支,这个“时”就是你出生的时间。出生的时间传统上是用什么来定五行?就是用八字,八字就是天干、地支,年、月、日、时这叫四柱,就是四个要素,人的出生都有年、月、日、时,每一个要素都有两个字,一个是天干,一个是地支,这样一共是八个字。这八个字里面,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生肖大家都知道的,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是对着那个地支来的。天干有五行,地支有五行,干支和五行的配属是这样的。
天干、地支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
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先看天干与五行的对应关系,甲乙为木,东方甲乙木,甲乙在东方所以为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是戊己土。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这就变成了甲乙两个为木,一个阳木,一个阴木,甲为阳,乙为阴。为什么?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十为阴。地支的五行是这样的,子跟亥,一头一尾是水,寅卯为木,巳午为火,申酉为金,丑、辰、未、戌这四个为土。
我们再来看一下五行与干支对应表,地支的最下面是北边为水,子和亥为水,当然一个是阳水,一个是阴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东边寅卯为木。南边,也就是上边,巳午为火。西边是申酉为金。中间为土,里面有辰、戌、丑、未四个支。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哪一个五行?因为有四个要素,年、月、日、时,传统的说法按照年来决定你的五行。查年月五行,可掌握一个简单的办法,不需要查便能立即知道。首先知道你的属相,域相对应的那个地支就淸楚,现在就是天干的问题。天干和公历的换算有一个规律,你待定知道自己公历是哪一年出生的,公历的尾数很欺要,比如2008年,这个8要记住。从1开始说,1记住是辛,辛亥革命大家都知道的,1911年,所以尾数是1的就是辛。尾数是2的呢?辛之后是壬,所以尾数是2的肯定是壬。依此类推,尾数是3的是癸。尾数是4的就是甲,尾数是5的就是乙,尾数6是丙,尾数7是丁,尾数8是戊。今年是2008年,今年是属鼠的,鼠的地支是子,它的天干就是戊,所以今年叫做戊子年。明年2009年尾数9是己,明年属牛,地支是丑,所以是己丑年。后年2010年尾数0就是庚,后年属虎,地支是寅,所以是庚寅年。这样类推,天干刚好10个,公历的年尾数就是从0到1。这样大家就容易记清了。
另外,须说明一下,公历1月份出生的人,要注意出生那一天是农历的立春之前还是之后,立春之前的还是上一年的地支,立春之后就是后一年的地支。很简单,一查表就知道了。这就是干支五行,天干和地支刚好配出六十,叫六十甲子,这个不用说都清楚。
四柱命理中涉及一些基本概念,如天干、地支、四时、五方等。这些术语在汉以前已有流传,到了唐代便依据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建立了算命术,下面具体对它们进行分析说明。
1.天干地支配合阴阳
所谓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因其共十个字,故称作十天干。其阴阳诫性分别为:
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
所谓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十二字,故又称十二地支。其阴阳域性分别为:
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已、未、酉、亥为阴一般阳为大、阴为小,如甲乙在五行中同属木,但甲为阳木,为参天大木,乙为阴木,为纤纤细木。
2.干支五行及时序方位
所谓五行,即木、火、土、金、水的总称。
所谓时序,即春、夏、秋、冬。
所谓方位,即东、西、南、北、中。
天干的五行及其所属的方位是:甲乙为木,属东方;丙丁为火,属南方;戊己为土,属中央;庚辛为金,属西方,壬癸为水,属北方。
地支的五行则是: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酉属金,亥子属水,辰戌丑未属土。
地支的时序方位是:寅卯辰合成东方,司春;巳午未合成南方,司夏;申酉戌合成西方,司秋;亥子丑合成北方,司冬。
有口诀为:东方甲乙寅卯木,南方丙丁已午火,西方庚辛申酉金,北方壬癸亥子水,中央戊己辰戌丑未土。
总的来说,四柱就是通过对时辰、方位的把握,结合相关易理知识,展开大运、小运的运程预测,以帮助人们趋利避凶,把握机遇。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szbz/4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