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灵签》创始于元代
讨论《关帝灵签》的作成年代,需要研究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关帝灵签的签诗到底作成于什么时候(这时,关帝灵签可能还停留在寺庙的神坛上)?另一个问题则是,《关帝灵签》被制作成书籍在社会上流传,到底在什么时候?首先,我们讨论第一个问题。
明代学者郎瑛(1487—1566年)在《七修类稿》卷七“江东签语”一条写道:
太祖高皇帝初提兵渡江,偶尔桅折,见江东神庙有木可代,将伐之。祝请以神有签颇灵应,愿以问之。太祖宽容,姑从其请,乃得一词云:“世间万物各有主,非义一毫君莫取。纵然豪杰自天生,也须步步循规矩。”遂喜而不伐。及车书混一,为立庙南都。是知天命所在,鬼神已先知矣,岂人为哉?
这里,“太祖髙皇帝”指的是朱元璋,其所抽之签为《关帝灵签》第27签《项仲山饮马投钱》。清代以来该签诗的流行本是:“世间万物各有主,一粒一毫君莫取。英雄豪杰自天生,也须步步循规矩。”文字与郎瑛记载略有出入。
根据《明史》记载:元末起义时,朱元璋依靠红巾军攻下南京,自称吴国公。后集聚势力,于1364年击败陈友谅,改称吴王。1368年,朱元璋建都南京,国号明,年号洪武。就在这一年,明军挥师北上,攻克元大都。平定全国后,朱元璋为关羽在江东(南京)立庙,以作纪念。如果《七修类稿》的记载不误,那么,“江东神庙”关帝签诗的作成年代,应该是在元末以前。
说关帝签诗的作成年代是在元末以前,并不排除明代人对部分签诗进行改写这种可能。例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关帝灵签》第48签、第62签、第89签,其签诗内容就反映的是明初的社会现实。
《关帝灵签》第48签说:“不遇虎头人一唤,全家谁保汝平安。”第62签说:“得胜固时秋见老,虎头城里喜相逢。”第89签说:“白马渡江虽H暮,虎头城里看巍峨。”百首签诗,居然有三首提到“虎头”或“虎头城”。其中,到底蕴涵着什么玄机?
根据《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刚即位时,定都于应天府,即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当时,他还有迁都开封府的打算。所以,建开封府为北京,而称应天府为南京。十年之后,朱元璋改变了主意,罢去了开封府的北京称号,改称南京应天府为京师。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将首都迁到北京顺天府,改北京为京师,改京师应天府为南京,实行两京制度。南京由此成为陪都,不过它依然保留六部等中央机构的设置。清初,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废除南京称号,但人们习惯上仍沿袭南京称号不改。
南京向有“石头城”的称号。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形险要时说:“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李白《永王东巡歌》也说:“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成语“龙盘虎踞”即由此而来。关帝签诗三次以“虎头”或“虎头城”为喻,其中除了包含“虎头”字(如虔字、處字、虔字等)以及与十二属相“虎”相对应的寅年寅月的意思之外,在明代尤其是明初,可能更多地还是用来指称首都南京。当时,南京是中国最大的名利场,是人们实现人生梦想的天堂。因此,签诗才会不厌重复,多次以“虎头城”为喻来说事。后来,淸兵入关,南京不再作为陪都。签诗中的“虎头城”便失去了暗指南京的象征意义,只剩下“虎头”字与十二属相“虎”的寓意了。
由此看来,《关帝灵签》第4»签、第62签、第89签的作成年代,应该是在明洪武元年至永乐十九年(1368—1421年)之间。
再如咸丰八年出版的《关帝全书》第35卷一《关帝灵签》,其第68签的签诗是:“南贩珍珠北贩盐,年来几倍货利添,劝君只此求田舍,心欲多时何日厌。”在该签“释义”部分,原注释说:“昔太祖即位应天,故时人以应天为南,以汴城为北。凡求名得此,往往显达,以应拔擢,概以帝畿其南也。”从行文口气来看,注释者肯定是明朝人;而根据“释义”文字以应天为南京、以汴城为北京这一点进行推断,该签诗的作成年代,应该是在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撤去汴京的北京称号之前,即洪武元年至洪武十年(1368—1378年)。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认为:《关帝灵签》签诗的作成年代,应该是在元末至明初这段时间。如果这个结论成立,那么,《关帝灵签》在中国至少已流传600多年了。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gdlq/6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