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五行志一》中说:“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胡床没有靠背也没有扶手大部分应用于户外活动,比如出行、狩猎、游玩、行军等。
胡床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使用较广,有钱、有势人家不仅居室必备,就是出行时还要由侍从扛着胡床跟随左右以备临时休息之用。胡床在当时家具品类中是等级较高的品种,通常只有家中男主人或贵客才有资格享用,尽管当时的坐具已具备了椅子、凳子的形状,但.因其时没有椅、凳的称谓,人们还习惯称之为“胡床”,在寺庙内,常用于坐禅,故又称禅床。
床的使用历史很早,传说上古时代的神农氏发明了床。三国时期是中国低矮家具的形成期,人们多以席地坐卧为.主,战国到东汉之前没有椅凳,这时的“床”包括两个含义,既是坐具,又是卧具。西汉后期,出现了“榻”这个名称,榻大多无围,所以又有“四面床”的称呼,它在当时专指坐具。
在椅子出现前,中国传统的坐具是筵、席、床、榻。东汉郑玄注《周礼》时解释说“筵亦席也,铺陈日筵,籍之日席,筵铺于下,席铺于上,所以为位也”。古人坐在筵席上进食,后来,酒席就称为筵席。《说文》 中说“床,安身之坐者”,《孔雀东南飞》中有“新妇初宋时,小姑始扶床”之句。《三国志,昊书》中有“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的记载,这里是说孙权和鲁肃坐在一张榻上饮酒,而不是躺在一张榻上喝酒。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fsrm/98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