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乘佛教的修持:三十七道品与十波罗蜜
随着佛教的发展和分裂,佛教的修行理论也早已超出了八正道的范围而日趋复杂。小乘佛教的修行可概括为“三十七道品”,而大乘佛教则主要修“十波罗蜜”。
大、小乘佛教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也叫“三十七菩提分”或者“三十七觉支”。“道品”是梵文音译,意思是方法。它具体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四念处是指通过对身、受、心、法的观察和分析思考来获得觉悟。它们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四正勤是指通过四种行为的方法来获得觉悟。四神足,“神”是指神通自在力,“足”是指基础或者根基。四神足就是指以四种神通自在力为基础来获得觉悟。它们分别是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五根是指获得觉悟的五种根本。分别是信、勤、念、定、慧。五力是指因为五根增长所生之力,这些力可以相应的破除邪信、懈怠、邪念、精神散乱和无知。这五力是信力、勤力、念力、定力、慧力。七觉支是指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舍觉支、定觉之、念觉支。这些也是获得觉悟的重要方法。八正道上节已有论述,此处略去。
大、小乘佛教十波罗蜜
“十波罗蜜”,又称“十度”。波罗蜜是梵文音译,意译为到彼岸,引申义为方法。这十种方法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般若、方便、愿、力、智。“布施”指把所修福德给予众生;“持戒”指灭除心中邪恶的污垢或烦恼;“忍辱”指以慈悲为怀,不损害众生;“精进”指求善法永不满足;“禅”指修道心不散,常向一切智;
“般若”指能忍诸法不生;“方便”指能起无量智;“愿”指能求上上智慧;“力”指诸魔外道不能坏;“智”指能如实认识或说一切法。
本文出自国易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fjdq/sj/2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