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禅师 佛学入门 佛教七宝 佛教咒语 佛教手印 佛教书籍 菩萨 罗汉 观音
您的位置:国易堂 > 佛教 > 佛教大全 >

成熟期的佛教与中国文化

2013-02-13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佛教大全

佛教成熟期与中国文化,第三个时期,佛教的成熟期。这成熟期的佛教和中国文化,经过“中国的佛教化,佛教的中国化”,这两个运动是同步进行的,逐渐成熟的。

1.中国的佛教化

中国的佛教化,意思并不是说中国已经成了佛教化的国家。因为中国的文化始终以儒家文化为骨干的,如果从宗教学角度来看,中国还是宗教思想比较淡薄的,不像其他的国家那么浓。因为中国文化是本位文化,中国固有文化始终以懦家为核心。不管儒家独尊的地位如何沉浮,或者道家、佛家怎么样鼎盛,都不能来争夺儒家文化的基石地位,因此中国并没有像南传佛教的国家那样成为佛教的国家。像泰国、缅甸啊,这些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佛教成了他的国教。泰国的宪法规定,泰国公民至少在他一生中当一年的出家和尚,佛教成为了他的国教。中国并没有把佛教作为国教,虽然中国皇帝非常尊重佛教,但并没备成为国教。所以我讲中国的佛教化,并不是讲中国成了佛教国家,而是中国本位文化融进了佛教的文化之后,就形成了具有佛教特色的中国文化。这种文化,有些就是佛教文化,但已经变成了中国普遍性的文化;有些不是普遍性文化,是佛教独特的文化,但也已经是中国化的独特文化,不完全是印度佛教那样的独特文化了。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第一,在政治上,历代帝王,除了极少数的反对佛教以外,大都是荨崇佛教的。不管他是利用佛教也好,或为了统治目的也好,反正在现象上历代帝王大都信崇佛教,所以佛教得到封建帝王长期的倡导和扶植,历代帝王对佛教也采取了保护扶棺政策,甚至在法律上使寺院和僧徒享受特殊的待遇,对僧人生活,国家提供一定的保证。历代帝王信佛的多,有的佛学造诣还很深,元、淸两代帝王还特别信奉藏传密教,不少帝王还曾经出家当和尚,像梁武帝舍帝为僧,自己到庙里当和尚,还是臣子用重金赎回。武则天、赵匡胤、朱元璋都接触过佛教,在庙里呆过。大多数帝王给佛教高僧很崇髙的地位和荣誉,封他们当国师、帝师、活佛、法王,賜锡賜紫,有的把高僧当做“国宝”,我前面讲的,互相抢夺,像鸠摩罗什、佛图澄、昙无谶都是国师,是用武力夺请来的。唐朝的一些髙僧,不空三藏、玄奘三藏、神秀这些都是举国崇奉的国师。这是中国佛教化的一个方面,在政治上佛教有一定地位。

第二,是在经济上,佛教建立了寺院的经济制度。这当然是封建的,是封建土地制度的一部分,这我就不多说了。但这里有一条,佛教的戒律不允许有私人财产,过去的丛林制度,庙里住的和尚,除了你穿的衣服,吃的饭以外,都是公有的,不允许有私有财产,所以庙里的庙产属于常住的,大家的,集体的,不是某一个人的。过去的丛林挂单都是这样的,一个和尚到一个庙里去,住了一年以上,就可以参加庙里的选举,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如果他修行好,道行高,可能被选为方丈,不一定在庙里头论资排辈。

佛教丛林制度、寺院的经济制度有些问题还可以进一步研究。

第三,在学术思想上,佛教长期持续的译经、讲经、传法、传禅,使得佛学成为一门学问,形成佛学、儒学、道学鼎足而三。因为佛教传到中国来,当时中国是文化程度很高有国家,所以如果佛教没有很高深的学术思想,在中国是站不住脚的。佛学经过中国广大学者的长期学习钻研,使得佛学渗透到中国学术的各个方面。

士大夫过去不讲禅不讲佛的很少,韩愈最反对佛教,但是他做起诗来也找禅僧请教推敲。欧阳修也是最反对佛教的,他修唐书,因为排佛,砍掉佛教历史内容,结果后人不得不重修唐书,但欧阳修最后也归人了佛门。我们大家晓得近代的胡适之先生,他写中国哲学思想史,写到先秦以后写不下去了,原因在哪里?就是他对中国禅宗禅学有些地方没有搞透。所以那个时候如果士大夫不接触佛学,在语言文字方面就像缺少点什么东西—样。

现在我们很多语言是佛教语言,这已经成为普遍性的文化了。比如说自由”、“平等”,都是佛教讲的,还有一些哲学名词广绝对”、“相对”、“有限”、“无限”,等等,开始就是佛教用语。“世界”是佛教名词。中国的儒家是讲宇宙广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佛家讲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为三世。讲空间,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刹那”是佛家名词。“觉悟”,我们讲要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觉悟也是佛家讲的。“境界”,你的思想境界很高,也是佛教名词,三乘人学到什么地方,得了一个什么境界。很多这样的名词。我们学习,讲理论联系实际实际”也是佛学的词汇。如实反映情况如实”是佛家的语言。成语就更多了,“一针见血”、“一语破的”、“心心相印”、“打成一片”、“恍然大悟”等等打成一片”是禅宗用语,禅定做功夫的时候,心理跟生理要融合一致,叫“打成一片”,现在我们说要和群众打成一片,这也已经成了普遍性文化了。“弘扬”,佛教讲弘扬佛法。“圆满”、“究竟”、“成就”、“方便”等,都是佛教语言。

宋朝学者张方平有宿疾,业障的病,读《楞伽经》病好了,史书上有记载,他写信把《楞伽经》介绍给苏东坡,说你读读这部经吧。王安石曾经写信给张方平,问他,孔子去世以后有孟子,孟子以后好像没有人了,或者有,也不是纯儒,不像孔子、孟子那样纯粹大的儒家,你以为如何?张方平回答,还有马祖道一、汾阳天业、雪峰义存、丹霞天然、云门文偃这么多人,张方平认为这些人胜于大儒。但又说我们儒家太冷清了,这些知识分子都到佛家去了。王安石很佩服张方平这番话,并把这话告诉另一个学者,叫张商英。这个故事说明,中国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大多数都进入了佛家,也可以说佛门高僧都是当时中国的髙级知识分子。

我们湖南南岳有个南台寺,是禅宗曹洞宗的祖庭,有一个石头和尚,叫石头希迁,他著了本书叫《参同契》,不是那个《周易参同契》,汉朝魏伯阳著的,那是讲练丹的,《周易参同契》是万古丹经王。这个石头和尚写的《参同契》是篇五百字的短文,比老子《道德经》五千言还少。参一万亊万物差别性,同一万事万物同一性,契一同一性跟差别怎么样结合,怎么样渗透,怎么样互相制约,具有普遍联系的关系。这个不是我说的,五百字的《参同契》文章还在,大家可以看。1200多年前,中国的辩证法就有了,像石头和尚,是当时中国的大知识分子。

我说的意思,中国佛教文化渗透到中国学术各个方面,而且大多数知识分子都钻研佛学。当时的髙僧大德不但受中国人尊敬,而且佛教发源国印度的佛教学者对中国佛学研究有成就者、有学问的人也非常尊敬。像鸠摩罗什就很佩服道安,认为是东方圣人。玄奘,大家晓得,你们看唐僧取经,《西游记》把他小说化了,历史上真正的玄奘,在中印文化交流上起了很大作用,玄奘在印度留学的时候,被印度人尊称为“大乘天”、“解脱天”。佛教文化渗透到中国的学术里,渗透到知识分子里。

第四,中国佛教文化在民间信仰上,长期独树一帜。在民间信仰上,尽管信仰的程度不同,但信仰的群众很普遍,佛教的佛事节日活动已经成为民族风情或民族习惯的一部分。特别是藏传佛教,是全民族信仰藏传佛教,所谓“喇嘛教”,我们俗称的“喇嘛教”,在学术上讲藏传佛教、藏传密教。

因为宗教它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群众性,信仰的人多,现在全世界人口超过50亿了,信仰教的人有32—34亿,信教的比不信教的人多,这是宗教的群众性。另外一个是宗教的民族性,本-来民族跟宗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民族是民族,宗教是宗教,不能混为一谈,但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有些是过去统治阶级利用宗教,还有一些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就造成了一种现象,全民族信仰一种宗教,就使得宗教带有民族性,并不是宗教本身具有民族性。我刚才讲的全藏族信仰“喇嘛教”;再比如我们云南边境的傣族、白族等10个民族,全民族信仰小乘佛教,严格说是上座部佛教;像我们新疆的10个民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全民族信仰伊斯兰教。阿拉伯国家,整个阿拉伯民族都信仰伊斯兰教。这是全民族信仰一种宗教。

中国虽然没有佛教化,虽然不是全民族信仰,但佛教的佛事活动也变成全民族所接受的民间活动。像念句“阿弥陀佛”,差不多在过去社会养成了习惯,信仰不信仰都念句“阿弥陀佛”,好像西方人把“上帝”挂在嘴边一样。

我附带说一下,“阿弥陀佛-的含义是无量光、无量寿,但“阿”不要念“窝”,“阿”和“窝”是两个不同的声音窝”字是污染性阿”字是本不生的意思,现在我们念佛的人很多念“窝”,传的人传错了。严格讲应念“阿弥陀佛”。

第五,长期以来修庙、建塔、造像、刻经(石刻的佛经)。建寺庙,现在可以看了,中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你说哪个地方没有庙,哪个地方没有塔。我们看电视节目,佛教文化成为一衆,不一定是专门表现佛教文化,但总衫托着出现一些佛教文化。寺庙、塔、造像,有些大石像,龙门啊,云岗啊,敦煌等,这些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贲遗产,还有石刻佛经,特别是房山的石刻石经。当然建塔修庙都是劳动人民劳动的成果,也包括广大佛教徒他们的劳动在内。现在国务院宗教局公布的全国汉族地区124座重点寺院遍及全国的汉族地区。有些塔、像和寺庙都是艺术上的杰作。因为建寺、修塔、修庙,佛教的丛林制度就要环境保护,就会植树造林,就会修桥铺路等,做一系列的社会公益事业,这样许多佛教的建筑已经成为祖国各地人文的突出标志,可以说为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平添了无限的春色。

现在中央讲要修地方志,一个地方的地方志对当地有什么庙、什么塔,什么时间修的等,都有记载。

第六,中国佛教文化还表现在佛教渗入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一千多年的翻译佛经事业连绵不断,从刚刚讲到的《安般守意经》开始,翻译了许多经典,我们有鸠摩罗什的旧译,还有玄奘的新译,还有宋朝以后施护的后译,和现代的近译,译经活动基本没停过,这一千多年的译经活动,给我们中国的哲学、文学增加了很多丰富的内容。我们的哲学思想、艺术思想和文学等都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我们有很多翻译的佛经,本身就是很了不起的文学作品,或者是哲学作品。

俗话说世间好语佛说尽”。像我们的《维摩诘经》、《法华经》、《愣严经》,都是很高的文学作品,你现在拿来看呀,都是脍炙人口的。《百喻经》是最好的寓言文学,《法句经》是最好的格言文学。有些经典翻译是现在白话文学的胚胎,或者本身就是优秀白话文学作品。佛教还为中国的文学带来很多新文体、新意境和新的用词。如马鸣的《佛所行赞》(马鸣是印度一个髙僧)翻译过来后,影响连带出了中国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唧唧复唧唧”呀,那个《木兰诗》都是受了马鸣的《佛所行赞》的影响。佛经有各种变文、俗讲,(唐朝的时候)后来成为平话、小说、戏曲,通俗文学的渊源。

般若学和禅学,特别是禅,影响中国许多著名大文豪和他们的诗歌创作,可以举一系列的例子,陶渊明、谢灵运、孙绰、也雅圭、刘勰、沈约、江筠、陆云、王僧僑、刘孝标、徐陵、江总、江淹、颜之推、白居易、黄庭坚、乇维、柳宗元、刘禹锡、苏东坡等等,中国的大文豪,从魏晋南北朝以后,唐诗、宋词、元曲,包括诗话、词话、曲话以及明清小说、戏曲,都渗透了佛教的影响。禅宗的语录体带动了宋以后的各种语录,甚至后来我们有《毛主席语录》。语录体最早是禅宗的。禅宗记载事情叫“语录”,记载人物叫“灯录

我们的“四声”(平上去入)是受佛教影响创立的。佛教很重视声音,懂得声音道理叫“声明”,佛教以通音为小觉悟,所以佛教的声明学,对中国的音律学都有很大影响。

佛教的哲理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支柱和灵魂。很多经论都是世界哲学的名著,如《大般若经》、《华严经》等等。佛教给中国哲学带来了新的范畴,刚才讲的无限有限、绝对相对、空和有、色和心、能所、止观、圆融、体相用、空假中、二不二、因果,等等,这些哲学概念都是佛教引进来的。特别是禅宗对中国哲学注人了新的生命活力。

佛教文化除了文学、哲学以外,还有音乐、绘画、壁画,敦煌壁画的故事画、经变画、天龙八部画都给中国的绘画艺术开拓了很广阔的天地。中国古代著名的大画家,东吴曹不兴,西晋张墨、卫协、顾恺之,梁代张僧繇的“张家样”,北齐曹仲达的“曹家样”,唐代吴道子的“吴家样”,阎立本的“观音像”……等等,都是擅长佛画而著称的。王维,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开创的禅画,后来发展到中国的写意画。佛教对中国的美术影响很深。佛教的版画随着佛经的流传而流行。佛经的版画当时是最高的了。佛经的刊印,促进了印刷术的推广和发展。

中国的书法金石,也有很多佛教的内容,大书法家李北海、怀素、苏东坡等,都是带着佛学禅意来挥毫。历代的碑帖都是书法的宝库,无论碑贴也好,匾额也好,都是以寺碑、僧碑、寺院匾题为最多。魏碑对中国的书法影响很大。

还有音乐舞蹈,中国的音乐舞蹈受佛教影响的地方不少。我们现在庙里的有些唱赞,还留有唐代儒乐和梵贝的余音。中国古乐吸收了当时西域的龟兹乐等音乐。就在前些年,我们甘肃省还取材于敦煌壁画,编排了大型舞剧《丝路花雨》,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另外在天文、医药、科学、技术、瑜伽、气功等等的传习上,都有佛教的影响。密宗大师一行和尚发明《大衍历》和子午线。中国翻译的密宗经典里有很多天文气象的知识,后来密教的一些东西影响道家的道术,比如星相、占卜等。佛教也参与了医学,特别是藏传密教对藏医起了很大影响,藏密对人体学说有独特的一套,脉、气、明点,三脉五轮啊,都是一门学科。现在的气功都是末流。要讲真正气功,而不是胡编乱造的,真正的气功都可以从道家,更多是从佛家找到它的渊源。

这是我讲中国的佛教化,这是佛教成熟期。

分类标签:佛教中国文化成熟期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fjdq/832.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佛教七宝:自在人生就在忍
佛教思想:懒惰能逼“小狗说话”
佛教思想:幸福与贫富无关
佛教故事:烦恼时打酱油还是吃茶去
佛教故事:在生活中遇到我是谁
佛教智慧:打开心灵之窗高唱快乐之歌
佛教智慧:蔑视困难的人在黑衣中也会露出笑容
佛教智慧:快乐源于自身你想快乐就会快乐

为您推荐相关的文章

释迦牟尼的一生
产果期的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智慧:打开心灵之窗高唱快乐之歌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佛教人生:人生不过是一次因缘聚合,了悟缘起
攀比像吗啡让人欲罢不能
佛教思想:幸福与贫富无关
四众与七众,佛教信众的种类
易学基础
无极
太极
阴阳
三才
四象
五行
八卦
纳音
六十四卦
乾为天
坤为地
水雷屯
山水蒙
水天需
天水讼
地水师
水地比
风天小畜
天泽履
地天泰
天地否
天火同人
火天大有
地山谦
雷地豫
泽雷随
山风蛊
地泽临
风地观
火雷噬嗑
山火贲
山地剥
地雷复
天雷无妄
山天大畜
山雷颐
泽风大过
坎为水
离为火
泽山咸
雷风恒
天山遁
雷天大壮
火地晋
地火明夷
风火家人
火泽睽
水山蹇
雷水解
山泽损
风雷益
泽天夬
天风姤
泽地萃
地风升
泽水困
水风井
泽火革
火风鼎
震为雷
艮为山
风山渐
雷泽归妹
雷火丰
火山旅
巽为风
兑为泽
风水涣
水泽节
风泽中孚
雷山小过
水火既济
火水未济
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国易堂周易预测
国易堂命理研究
国易堂易学培训
国易堂会员中心
生辰八字算命
易经六爻占卜
梅花易术预测
风水布局调整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