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是大六壬复杂的预测体系中最为基础的理论。
阴阳五行观的起源与发展
在中国思想史上,驺衍最早把阴阳和五行概念相结合起来,提出系统的阴阳五行说一五德终始说,即阴阳五行的象数与天命观相结合的一种历史哲学。驺衍“深观阴阳消息”,以阴阳、五行概念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之气的运动为宇宙的普遍规律,讲释自极小至无限的空间,又讨论自今追溯到天地生成以前的时间。在空间上谈到“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限”;在时间上涉及“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机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
成书干战国的《吕氏春秋》将当时广为流行的五行说和阴阳说进一步具体化。在《十二纪》中描述了一年五气运行对应的天象、气象、物象,并以此为据制定出一年十二个月的“政令之所行”的宇宙律令。《月令》又兼用五行和阴阳描述了对季节变易的感受。直至秦、汉,阴阳五行学说已开始成为统摄一切的表述体系。
到了西汉中叶,阴阳五行学说已经逐渐成为公认的系统的表认体系。在阴阳五行学说所表述的观念系统中,世界是天人万物交融、互感、互应、互渗的“使人拘而多所畏”的世界。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个表述体系最终的完成者是《淮南子》和董仲舒,他们迅然分别代表“道”和“儒”两大传统,占据着不同层次和领域,但又互立、互通、互补、互融。
大六壬术的哲学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肚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处干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医学以及建立在这诸多学说之上的集大成者——大六壬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本文出自国易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dlr/1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