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来看两个具体的测例。
《清裨类钞》上记载:清前期苏州人范时行,乾隆时宽居德消紫阳观拆字。一日,一人拈得“筏”字诸他剌断终生大事。范时行问他多大年纪,那人告诉了他。范时行占道: “那么你是屈羊的了。 '投'字拆开来,从`羊'从'我',是只剩下一个屈羊的我,终生孤霖一人,不能娶到妾子。妻子尚且娶不到,其他的还有什么指望呢?”
分拆字形的另一种形式是以字本身各部件之间的相互转移造成新的字,即先离后合,再分拆解释。
如周亮工《字触》中有这样一个测例:建炎间,术者周生善相字。东驾至杭州时.金人惊扰之余,人心危疑,执政呼周生,偶书”杭”字示之。周日: "惧有惊报。”乃拆其字,以右边一点配“木”上,即为"兀术”。不旬日,果传兀术南侵。
宋朝建炎年间(1127-llilO年),宋高宗赵构逃到杭州,此间金人经常骚扰,闹得人心惶惶,席宗也心神不定,就叫人以“杭”字找周生测字。周生道:“恐怕将有替报。"他把“亢“上的一点移至“木”上,结果断为"兀术”二字,暗示说兀术可能要大举南侵。这当然是周生看到了当时的局势,断定兀术将要南下而有意附会的了,周生用的是一种横向的位移法。此外,还有一种纵向位移法,其较之于横向位移法更为方便,因而这方面的测例也更为习见。《铁围山丛谈》中记载了宋代测字高手谢石的一个测例:
微宗令中宫索东宫(太子)书一字来,乃以“太”字进问石。石日: “此天子也。“上询谓何,曰: "(太)字点微横,此必太子也。他日移置诸上,岂非天子邪?”此例测得很有意思。宋徽宗让太子写一“太”字求测,谢石据“太”字一点写得有点像横画,便断出写字者必为太子;再将此点纵向移至上面,便成了 “天”字,据此又断出此太子日后必为天子。由此可见,术士在占断时连点画之微也绝不放过,倘能移位而成新字.自然更不会漫不加察的。
周亮工《字触》中有一个测例,其纵向移位更为玄乎。据载,曾有一大龄男子,年龄已过婚配之年却仍未娶妻,心里很是着急,便特意起程前往九鲤湖神庙,想在那儿托神之福赐个好梦。不想果真如愿,梦中他看到神人翩然而来,写了一个“妇(嫦)”字就渺然不见踪影。他不知此梦怎样,便向术士求占。术士听他一说,便肯定地占断道:“你梦见的那个字,其实已预示了你所关心的一切。你想,`妇(嫦)'字上是个'山',若把此`山'移下来和'巾'字拼在一起,就成了`出'字。现在`山'是横写,表明你未来的夫人当`出'自'横山'。“那人听后不信,以为这是天方夜谭,可事后证明,他的妻子确实出自横山。
此测例,术士先把“妇(姊)”上的“山"移下来,和“巾”相配,再把此“山”、 "巾“二字调过来看,这才成了一个“出”字。又根据此“山”之字貌的特点,断出求测者未来之妻当出于横山。显然,这一移位法较上例要复杂一些。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cz/czff/98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