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是种植庄稼的最好时节,于是就有了“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说法。可见,清明节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农民可以根据这个节气制定自己的种植计划。
除此之外,清明节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一一祭祀日,在这一天人们对已经去世的人们进行祭拜,也就是祭袓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这是对死者的一种怀念的仪式。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我们可以知道,清明节既是一种节气,又是一种节日,所以它还拥有节日应有的风俗,并有一定的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每年的4月5日或6日,它是在每年的此时万物复苏,春光明媚,一派绿油油的景象,这个时节也正是人们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知道今天这些节日中的活动依然很盛行。
在清明时节开放的分别是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清明节起源很早,大概在我国的周朝时代就出现了,但是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清明在唐宋后具有时令与节日的双重意义,并且其节俗意义日渐增强。在清明节前有一个寒食节,这个寒食节是祭祀鬼神的节日,它们原本是不同的两个节日,但是由于时间上比较接近,在民间逐渐将两者合二为一了,于是就出现了清明具有了寒食扫墓的风俗。
清明本是一个节气,那么它是如何与祭祀扫墓有联系的。在很早以前,我国的先人们对于祭祀就非常重视,但是当时还没有祭祀坟墓的习俗,到春秋战国时期祭祀坟墓的风俗逐渐盛行。据《孟子》记述的一则笑话说,在齐国有一个无所事事又颇好脸面的穷人,其人外出,常常醉饱归家,声称自己有诸多富贵朋友,对妻妾颐指气使,其妻生疑暗地跟踪,发现丈夫并不是出入于富贵之家,而是乞讨于墓地之间。由此可见,当时已经有了以酒食在墓区祭拜先人的习俗。但是这种祭祀活动只是限于富贵人家,而家庭贫困的百姓们根本没有能力祭祀。汉代是儒家学说盛行于是人们的观念日渐要求返本追宗,对祭祀袓先的活动更加重视,祭祀扫墓的风气开始慢慢兴起。
唐代时,人们逐渐接受了清明祭祀扫墓的风俗,而越演越烈。据《旧唐书-玄宗纪》载,唐玄宗鉴于士庶之家无不寒食上墓祭扫,于是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朝廷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节气日的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并且在这一时期,将清明和寒食并称。于是清明就出现了扫墓祭袓的风俗,不仅如此,清明节还将寒食节的一些娱乐活动沿袭过来,如后来的蹴鞠、荡秋千就是寒食节的风俗,但是在后来的清明节中这些活动逐渐在清明节中出现。尤其是到了宋代时,清明节已经完成了对于寒食节的完全替代,清明已承担了许多原属于寒食的节俗功能。
到了宋代关于清明节的风俗和活动,在一些古人的著述中已经有所注明,如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说,人们“到郊外去上坟扫墓的目的是为了尽自己对袓先的思念之情和敬仰之心”。说明扫墓的风俗已经成了清明节的重要的内容。这在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传世杰作《清明上河图》中表现的最为明显,这幅图整个表现人们在上坟踏青归来后的景象。这种风俗还将一直延续,明清时期更加盛行。
这就是关于清明节的起源,它的一些风俗的形成和寒食节有着很大的关系。
清明是从寒食发展而来的,那么关于寒食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獅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也都相继离他而去了。只剩下几个人,一直忠心的追随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他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可是惟独忘记了介子推。有人对晋文公提起了介子推。晋文公才想起旧事,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介子推一一回绝。晋文公只好汞去请。可是,这时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大火熄灭后,晋文公看见,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下令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从此以后在清明节这一天还有插柳枝佩戴的习俗,大概就是来源于这里。
本文出自国易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24jieqi/qingming/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