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民间禁忌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因而在民间清明节有很多禁忌。如清明忌讳刮风、下雨、阴天。人们认为,清明有风,主旱;有雨,会对麦子造成伤害。相传清明不明是荒年的兆头。
在晋此地区,女子禁忌上坟,只有男子才有上坟的权利,上坟之后,回到家要用烧剩饿纸钱剪成门形,贴在门上。临沂地区,忌讳妇女在清明时节回娘家,否则,会死公公。而有些地方就恰恰相反,刚过门的新媳妇一定要在清明时回娘家,相传,不回娘家,婆婆会死。而在山东即墨有青年妇女躲清明的风俗,相传这日天界会有凶神下凡抓俊俏的姑娘。
清明前后农历节日--寒食节
寒食节在我国古代是极其重要的节日,与清明节相连。起源于春秋时期,寒食节的具体时间是在在冬至后105日,寒食共有3天,过后就是清明,因此清明节正好在冬至后的第108天。另有103天与106天的说法,因此有清明节前两日、一日或与清明同一日的三种说法。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所以称“寒食节”。
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源于晋文公重耳的大臣介子推之死。历史记载,晋文公在未做晋国王之前称公子重耳,在其父亲死后为争夺王位兄弟反目互相残杀,重耳无奈亡命国外。后来经过努力及凭借外国势力的帮助做了国王史称晋文公。他回国执政后封赏流亡时的追随者,其中有一个叫介子推的人,在晋文公极其潦倒的时候曾经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晋文公吃,但这次封赏时,晋文公却把他给忘了,于是介子推作“龙蛇之歌”而隐居起来。当晋文公发现自己的错误,便到介子推隐居的山上要他下来受赏,可介子推再不愿意见他。于是晋文公下令烧山想逼他下山,奈何介子推宁肯抱着一棵大树被烧死也不肯受封,而一同被烧死的还有他的老母亲。
晋文公因此懊悔不已,便下令将这座山命名为介山,这就是今天山西省介休县的介山;同时将介子推抱的树砍下做成木屐,穿在脚上,每日呼“足下”以示他对介子推的怀念,据说这就是我们今天尊称别人为“足下”的来源。从此晋文公就下令这一天所有人家都不得生火,只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习俗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近,自唐以后,与祭祀袓先亡灵以及郊游扫墓活动,逐渐融汇成为一个节日,民间也有把清明节称为寒食节、禁烟节的,甚至还有“寒食清明”的说法,因此寒食节有许多习俗和清明节一样,也有荡秋千、蹴鞠等娱乐活动。
画卵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邺中记》载:“寒食日,俗画鸡子以相晌。”南朝梁宗凛《荆楚岁时记》载:“古之豪家,食称画卵。”到隋时有将鸡蛋染成蓝、红等颜色,仍如雕镂,辗转互相赠送,或放在菜盘和祭器里。现传承成为民间工艺,深受国内外顾客欢迎。
寒食节食俗
寒食节这天有吃冷食的饮食习俗。为了吃上冷食,有些地方要先准备食物,在《荆楚岁时记》记载这种食物是“大麦粥”。这是一种加了怡糖的大麦粥,或者是将大麦仁水解发酵产生一定比例的怡糖后再一起煮成的粥。陆魁《邺中记》中说:“寒食三日作醋的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著作粥。”这种方法非常特别。“醋酪”,就是煮粳米及麦以后,经冷却而形成的凝胶状的淀粉和蛋白质胶冻。然后把捣碎后的杏仁浆和进去,就成为半流动的粥。所以这个操作叫作“著”,而不是煮。因为禁火,所以要随和随吃。“醋酪”和杏仁在未吃时分开储存。《齐民要术^醋酪》则较为详细地说明了醋酪的制法:“与煮黑场同”,这种醋酪实际是用煮怡糖的方法完成第一步,然后再连糖带渣一起煮成粥,冷却后即成醋酪。《齐民要术》中还有一种“杏酪粥”,做法是先将杏仁去皮捣碎,加水过滤得杏仁汁,煮沸,再加入大麦仁,煮得极烂,不稀不稠,盛在瓦钵内冷却,其“色白如凝脂,米粒有类青玉”,能保存一个多月。
寒食食品在隋唐时没有新品种,及至宋代,在《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中的寒食食品有稠场、麦粒、乳酪、乳饼,甚至有炊饼,此宋时还有枣锢。元明以后,过寒食节的地方相对减少,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合二为一。但在山西介休一带,因为传说是介子推的故乡,所以他们仍珍守寒食节习俗。当地地方志记载,主要节日食品为冷面、黄米粉煎饼、枣锢等。还有一种被称为“子推燕”的面食。做法是:先把面粉和枣泥揉搓在一起,捏成燕子的模样,然后放在笼屉里蒸熟,出锅后冷食。
本文出自国易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24jieqi/qingming/6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