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午时养生规律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当令:利于血液循环与消化。
子午时刻是人体气血阴阳交替转换的一个临界点。阳气是从半夜子时生,午时阳气最亢盛,午时过后则阴气渐盛,到子时阴气最为旺盛,所以人体阴阳气血的交换是在子午两个时辰。午时少息养阳,又称“合阳”;子时少息养阴,又称“合阴”。因此,要照顾好心经,午时宜静不笪动,使心火下降。此时修炼八段锦效果更佳,若再配以导引、吐纳等方法,能使气机通畅,血脉调和。
古人提倡睡子午觉,但千万不要反其道而行之。比如,子时熬夜午时睡大觉,这样违反自然规律,对身体无益。人们应该子时大睡午时小歇,这样对身体才有益处。睡前可以吃一些养心阴的东西,可帮助精神内守。如冰糖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百合,或一杯牛奶、一块茯苓饼等。因为人人睡后五脏仍在辛苦地工作着,在五脏中心最辛苦,所以适当地补益心阴,将有助于健康。
中医称心主血脉神志,心藏神。当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神志淸明、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如果心主神志的功能失调,就会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或者反应迟钝、健忘、精神不振甚至昏迷等症状。中医所说的“心”与西医所说的“心脏”略存不同。中医所说的“心”包括心脏和精神、脑力以及与心相关的其他脏腑组织。《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中医认为,心是五脏之首,是人体的君主。心主血脉,它能够配合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血液输送全身;心藏神,统管全身的精神、意识活动。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人的心气。心气旺盛才能使血液在脉内正常运行,不出差错;如果说心气不足,就会使心脏发生心律失常、不齐、心绞痛、心肌梗等症。心脏通过自身的搏动闭合将血液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身各处,为全身器官提供活动时急需的养分,并带走其活动所产生的代谢物质。也就是说心的功能旺盛则全身组织器官得到的苕养就充足;反之,全身组织器官就会因营养不足导致功能减退,甚至衰竭。
心的病变通常主要反映在血脉失调和神志异常等方面。血脉失调是心气虚致使血行无力,如出现心悸、气短、脉弱无力等症,则宜用补益心气法。若气虚又见寒象,如肢冷、自汗、四肢厥冷、唇甲表紫、大汗淋漓、脉象散乱,则为心阳欲脱之证候,宜用急救回阳法。若见心悸、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脉细则为心血不足,宜补养心血。若血虚又见虚热现象,则属阴虚。若心胸憋闷、心前冈疼痛(有时牵引肩背)、舌质暗红或有淤斑、脉涩,甚则可见面表和唇甲表紫,为心血淤阻,当活血祛淤。心包为心之外卫,故温热病邪内陷,多为心包所受,从而出现神昏、谵妄等病候。虚证多起于内伤,表现为心气、心血之亏虚和心神暗耗。实证多由痰、火、淤血内阻所致。
由于心血不足,就会出现“脏燥”病,以悲伤欲哭、躁扰不宁为主要症状,需用养心润燥法给予治疗。若以失眠为主,兼见心烦、盗汗、舌红、脉细等症状,则为心火偏亢,属阴血不足,需用淸热养血安神法给予治疗。若热邪内陷心包,扰乱心神,出现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绛、脉数等症状,可用淸热解毒、开窍醒神的方法治疗。若痰火扰心,出现失眠烦躁,甚至言语错乱、嬉笑不休、打人毁物、弃衣而走,即为癡狂病,则用降火逐痰法治疗才能显著。
其他病症,比如汗多,由于汗为心之液,所以很多汗证可以从心论治。若劳心过度,心血耗伤,导致血不养心,或久病血虚所导致的心悸少眠、盗汗、舌淡、脉细,应当以补血养心、安神敛汗为主;若心阳不足,四肢寒冷,神疲自汗等,应以益气温阳,佐以固涩为主。心脏对应于手少阴心经,属里;腹内有小肠,为腑,对应手太阳小肠经,属表。二者通过经脉的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心脉属心,下络小肠,小肠之脉上络于心,心属里,小肠属表。二者经脉相连,故气血相通。生理情况两者相互协调,心之气通于小肠,小肠之气也上通于心。人一旦心火过旺,火邪随经脉上炎至舌,除了会出现口烂、舌疮外,还会有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等小肠热证证候,这叫做“心移热于小肠%如果小肠实热,也会顺经上于心,出现心烦口苦、舌尖溃疡等症状。因此,当出现上述情况时,在治疗上既要淸泻心火,又要清利小肠之热,相互兼顾,才能有成效。
以饮洒为例,适最饮酒最好在中午饭后才有益于健康。《老老恒言》认为:“酒固老年所宜……午后饮之,借以宣导血脉,古人饮酒,每在食后。"《本草纲目》亦指出:“人知戒早饮,而不知夜饮更甚。既醉且饱,睡而就枕,热壅伤心伤目。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停湿生疮,动火助欲,因而致病者多矣。”此话是说到了晚上,夜气收敛,一方面所饮之酒不能发散,热壅于里,有伤心伤目的害处;另一方面,酒本是发散走蹿之物,会扰乱夜间人气的收敛和平静,导致人体生病。故早晚饮酒对身体是不利的,不过若在此时饮一小杯温过的酒,萤在五钱左右,对人体是有益的。因为它能起到活血行气的作用。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12sc/ws/3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