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时:思虑过多,脾也会“痛”
《黄帝内经》认为,人有喜怒悲思恐五志,心主神明,一切思虑都与心有关,然而脾之志为思,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之说。也就是说正常的思虑对人并无影响,但是如果思虑过多就会伤了脾,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天长日久甚至会威胁人的生命。
脾主思,过度思虑会导致脾气郁结,运化失调,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因此,人应采取情志疗法。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肝木克脾土,所以想要缓和思虑对脾脏的伤害,如果你能够想些令人愤怒的事就可以抑制思虑。
巳时脾主思,思虑伤脾
李清照曾写过“人比黄花瘦”来表达一种思念,这也是有一定的医学根据的,因为相思过度容易使人饮食不香、消化不良,久而久之整个人都会消瘦下去,从而伤及脾胃。脾是气血生化的根源,若脾虚则气血虚弱,其他各脏腑也会受到牵连,天长日久则百病缠身,甚至于威胁人的生命。因此古人所说的“相思病”能使人死亡并非夸大其实。
思伤脾并不单单指相思,思考过多也容易对脾造成伤害,这主要多见于用脑过多的人群,比如《三国演义》的诸葛亮,他一生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但是却因思考过度病死于五丈原,享年只也54岁,从而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用脑过度从而身患疾病的人,比如每年高考前的学生,常常会因为经常使脑处于极度紧张状态中,因大强度地用脑以致思虑过多而伤脾,从而患上神经衰弱,它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易疲惫等。也有一些压力大,有脑过度的上班族,他们经常习惯朝九晚五地使大脑不停处于工作状态中,使得脾脏受损,进而产生头晕、易倦怠等症状。
一般来说,人的精神思维主要是靠脾气的健运,然后从饮食消化中吸收充足的能蛍,使得气血充足,以满足人的精神思维活动,如果你不注意休息,过度地用度思考或者是让脑子时刻处于忧虑、紧张状态中,就会加甫脾气的负担,一旦承受负荷过重,就会使脾受损,进而影响人的身体。
中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人的精神状态与消化机能关系甚大。如果忧思恼怒、久郁不解,则伤及于脾肝。肝气不舒横逆犯胃,灼伤胃之脉络,络破血出,就足上消化迫出血,呕血或排黑便6
据调查发现,女人的自我控制情绪能力要比男人弱,这也是为什么女人在遭受到打击之后容易生病的原因。尤其是在她月经前后的时候,女生最容易生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女性以血为主,来月经前后时,她的血就会往下行,血行于下,而气浮于上,如果女人本来就很悲伤,这个时候更容易引发悲伤情绪,故而使得人体的免疫力下降,外邪易入侵身体感染疾病。
巳时养护脾经,预防思虑过度
中医养生有一句话:“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它的意思就是说当你自己的心情处在一种非常平静的状态时候,你的气血就会正常地运行,这种正常的运行可以帮助人身体维持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功能,反之则会使气血逆乱,导致疾病。
思虑是一种情志活动,而且也是正常人必需的活动,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思考的话,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更加无法在社会中生存,而且不思虑还会有黏滞、懒惰之象,人也会越来越胖,湿气特别宽。所以思考不可少,但是思虑应注意适度,不能太过也不能没有。
如何适度思虑呢?比如,你思考一道很难解答的题,应顺其自然,而不是“死钻牛角尖”,当你实在想不出答案时,就要将心放宽,遇事常开导自己。这样就能够避免伤脾。
思虑过度的人也可以多食药食俱佳的食材一茯苓。它被称之为健脾益寿第一药,而且极易寻找,不仅适合作药材也可以做膳食食用。中医认为:茯苓归心、肺、脾、肾经,且药性平和,既能健脾渗湿,又可扶正祛邪,对身体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长期服用能够丰官营养,强壮体质。《神农本草经》对于茯苓这样记载道:“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不仅如此,当你思虑过度时也可以用以毒攻毒的方法达到治疗的目的。比如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肝木克脾土,所以想要缓和思虑对脾脏的伤害,如果你能够想些令人愤怒的事就可以抑制思虑。但是怒伤肝,因此用事应十分注意,如果你没亊找气生,脾可能没亊,肝脏却出了问题,使得自己损了夫人又折兵,得不偿失。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很多人常常会因为工作压力大、情感波动大进而使自己思虑过多,而且有时还会茶饭不思,或者是情绪时而高涨,时而愉快,从而使脾受伤。即使吃什么的灵丹妙药都只是“亡羊补牢”,只有强加内心的修炼,在日常生活中淡然处事,宠辱不惊,才会健康长寿!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12sc/ss/8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