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 二十八星宿 十二建星 文心雕龙 了凡四训 易医文化 天象
您的位置:国易堂 > 易学延伸 > 天象 >

天象观测:中国古代重视天象观测

2014-11-02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天象

天象观测:中国古代重视天象观测

在中国最古老的典籍《书经》中有一篇文章叫《胤征》,里面讲述了一个天文学家因玩忽职守遭到杀头的悲剧故事,m子故事的久远和场面的壮观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

夏代经过禹、启到太康时期,遇上了放情纵欲、不理朝政的昏君,他既不关心历法,也不过问天文学家的工作。这种不及时按照时令管理农事的状况影响了生产,太康遭到人民的反对j甚至他的弟兄们也逃到洛汹去避乱,并作歌以戒,歌中说:民为国家之本,只有人民安定了国家才能稳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太康死后,他的兄弟仲康即位,为了安定人民及时行令,他又设立天文职官羲和,并任命胤侯执掌兵权。有相当一段时间国家安定,没有发生什么大事。

但是这一任羲和,嗜酒贪杯,常常酩酊大醉。羲和本是世袭天文官,早在唐尧时代就用观测日出和傍晚中星确定四季,代代相传,不断积累天象观测经验,到中康时期已有较高水平。天文学是观测的科学,沉湎于酒的羲和常常放弃观测,遗忘了自己的职责。所以,即使他原本称职,现在已成了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了。仲康中期9月份的一个朔日(大约在公元前2137年),突然发生了日食,明亮的太阳正在一点一点地消失,顿时天色变暗,凉风习习。宫中乐官敲响了救日的鼓声,主管钱币的财官啬夫急忙去库中取钱礼天,帝仲康也上朝率百官举行救日之礼。在众人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刻,独不见负责司天的羲和。帝正迁怒于羲和没有报告日食,又不见其人,急命人去寻。谁料他正醉卧屋中作着美梦,仲康气得脸都变了颜色,高声喊道:快把这个擅离职守、违背朝廷纲纪的昏官砍头,他竟敢蔑视先王政典(政典规定:不及时上报日食的杀无赦)。就这样羲和昏昏沉沉地被推上了断头台,胤侯杀了湎淫的羲和。

这个故事看来是相当可靠的,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有“帝仲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但人们又怀疑故事的真实性,因为4000多年前要求一个天文学家能预报日食,似乎是让人难以相信的事情。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日食报早或报晚了都是杀头的死罪,人们怀疑夸大了当时天文学家的水平。

相信4000多年前的人能够准确地预报日食,确实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故事没有说要求提前多少天预报出日食。事实上,由于羲和集累了几百年的观测经验,完全有可能知道在看不见月亮的那些日子里,应当注意发生日食的可能,也就是说在朔日前后要勤于观测,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一旦发现日食,及时报告。这种事前有一定准备的报告,不耽误救日之礼,就不会遭杀身之祸了。

无论怎么说,这个故事的含义是令人难以平静的,4000多年前就要求天文学家及时报告日食的发生,反映出当时天文学的进步;若不及时报告会被处死更显示出首领对这一天象的特别重视。为什么日食会受到如此重视呢?

历史告诉我们,统治中国的首领早就把他们自己和太阳联系起来了,  《尚书·尧典》中就称赞尧“允恭克让,光被四表”,说他的功劳和品德如太阳光照耀四海。仲康帝之所以特别重视日食是他们早就认为太阳象征着帝,日食是上天对帝的警告,可能危及帝的性命或者帝位,若能及时行礼救日可能弥补。羲和竟敢在这样大的事情上马虎,焉能不死?所以这个故事证实,早在4000多年前,统治者就以日为君象,视日食为“天”对帝的传意,并如此看重预报日食的重要性。

透过仲康年间发生日食的故事,我们知道了我国远古时期的天文学家们所遇到的一个难题——解决日食预报的问题。为了解决它,他们必须设法记下发生交食天象的时间,以便探寻交食是否是一种有周期的天象,在文字尚不发达的时代,这也不是一件易事。他们必须努力掌握太阳在天空运行的轨迹,为此他们可能发明某种仪器,以求能更为准确地知道太阳的高度,圭表也可能就是如此应运而生的。为此他们也更注意太阳和月亮相对位置变化的规律,不但定出更准确的朔望周期,还可能感觉到太阳不同时间在星空中的位置。他们必须更好地掌握月亮在星空中运行的规律,为此,他们认识了更多的恒星,逐渐发现不同天区恒星图案的不同,并用他们认为形状相似的东西去命名星座,出现了斗、箕、房、毕、昴等星座名称,逐渐形成二十八宿的认识,以月亮每天在一舍的意义去理解。

帝王的严命,杀头的威胁,逼迫天文学家们拿出浑身的解数去探讨交食的规律。这一社会要求,成了促进天文学发展的又一动力。于是历象日月星辰,为社会提供历法,为统治者设法预告天象,成了中国远古天文学家们奋斗的目标,促使中国天文学向前迈进。

殷商时期的天文学不再是传说,它已经是用甲骨文记载的史实。甲骨卜辞中有王宾日的记事,如乙巳日卜问两天后的丁未日的祭日,丁巳卜问是侑祭日出还是侑祭日落等,看来帝王更为重视祭日,以求帝位的安稳。

卜辞中有大量有关日食的记事,武丁时期的卜辞有“贞:日有食?”,武乙、太丁时期的卜辞有“庚辰贞,日又截,非咎?佳若?”、“辛巳贞:日又截,其告于父丁?”。戡是织的意思,取日月交织为食之意。发生日食,立即报告给殷王太丁,正是继承了及时上报日食的传统。

在这些卜辞中有一条极引人注意,它是“壬子卜,贞:日截于甲寅?”这是在壬子日卜问两天后的甲寅日是不是会发生日食。正如前面所述,这里不要理解成已经提前两天预报了日食,而是天文学家知道两天后的甲寅日是朔日,是有可能发生日食的日子,提醒自己千万不可马虎大意,重蹈仲康羲和的覆辙。

汉代对月食的认识更进了一步,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提出113个月的交食周期,但仍认为“日食,国君;月食,将相当之”。公元前104年颁布的《太初历》,把交食周期定为13S个朔望月,平均误差约半天多。有人统计过,若以3个日食周期计算,误差只有0.28天。既然日食还是当作关系国君的大事,天文学家们还需继续努力。

东汉时代,张衡在《灵宪》中讲出了更深刻的道理,他说月亮所以发光是因为它受到了太阳的照射,对着太阳时呈现满月,和太阳同方向时,就是看不见月亮的朔日。他还说地球挡住太阳光时,在背着太阳的一面形成一个暗影区域,叫做“暗虚”,月亮进入地影暗虚之后,就发生了月食。这是截止到东汉为止的关于交食道理的最为精辟的见解。

由于日月食计算的重要性,交食成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经过汉代、魏晋南北朝时代天文学家们的辛勤观测,日月五星在天球上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已经发现,特别是日月视运动的不均匀,不但关系着节气时刻,也关系着日月食的计算。到了隋唐时代,由于在确定朔望的准确时刻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大大提高了交食预报的准确性。他们还发现,计算月亮、太阳在合朔时刻到黄道和白道交点的距离,关系是否会发生日食,也就是今日所说的食限。也认识到它还关系着交食的食分、会不会发生“应食不食”和“不应食而食”等多项内容,从而使科学地计算预报日食成为现实。

唐开元年问(713~741年)行用的由著名天文学家一行编制的《大衍历》,在交食计算方面就极有创造性。一行死后有人诬告说《大衍历》的方法是抄袭《九执历》的,皇帝命令通过实际观测日食,看看《大衍历》、《九执历》和《麟德历》三种历法哪一家预报得准确。实际检验结果证明,《大衍历》的预报是最准确的,《九执历》十次才有一次是准的。皇帝终于降罪于诬告者,使大家认识到《大衍历》是当时最为准确和优秀的历法。

至此,日食预报成了衡量一部历法优劣的重要标准,成了“以天验历”的考验中最重要的内容。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yxys/tx/8651.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以曾侯乙墓出土漆箱盖上的《星图》为图例
“浑天说”是什么样的学说?
“宣夜说”是怎么回事?
中国历史上有过哪几种关于天的学说?
天象与“地理”有什么关系?
“天象”指的是什么?
易学基础
无极
太极
阴阳
三才
四象
五行
八卦
纳音
六十四卦
乾为天
坤为地
水雷屯
山水蒙
水天需
天水讼
地水师
水地比
风天小畜
天泽履
地天泰
天地否
天火同人
火天大有
地山谦
雷地豫
泽雷随
山风蛊
地泽临
风地观
火雷噬嗑
山火贲
山地剥
地雷复
天雷无妄
山天大畜
山雷颐
泽风大过
坎为水
离为火
泽山咸
雷风恒
天山遁
雷天大壮
火地晋
地火明夷
风火家人
火泽睽
水山蹇
雷水解
山泽损
风雷益
泽天夬
天风姤
泽地萃
地风升
泽水困
水风井
泽火革
火风鼎
震为雷
艮为山
风山渐
雷泽归妹
雷火丰
火山旅
巽为风
兑为泽
风水涣
水泽节
风泽中孚
雷山小过
水火既济
火水未济
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国易堂周易预测
国易堂命理研究
国易堂易学培训
国易堂会员中心
生辰八字算命
易经六爻占卜
梅花易术预测
风水布局调整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