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一是卦画,取象;一是系辞,明象而辨吉凶
《易经》的内容分两部分:一是卦画,是取象的;一是所系之辞,是明象而辨吉凶的。象的部分,范围可以推到很广,易学家要把它来包罗万象的:因为这几个符号虽简单,但它是彳艮神秘的,可以随机把什么附会上去,它是无所不容的。至于辞的部分,似较为有限制了,实实在在这么一句话,你不能把它放大多少,更不能去改变它。不过这也是与象比较而言,一句话,有时也既可这样理解,又可那样理解。但总不能尽意,尽意必须赖象,故“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系辞传上》)。卦象能极天下之赜,但需依赖人之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发挥想象力去领悟,去发现,而象所提供的作为人之想象的依据则是无限的。《系辞传》中两次提到“象者,像也”,“象者,像此者也”,但我们现在见到的卦象,可说是什么都不像,而只是各种抽象的符号,我想,《易》象之妙也就妙在这里。因为按照老子“无执故无失”,或者斯宾诺莎“一切规定均是否定”的理论,就可明白《易》象为什么是如此而不是如彼了。
《易》象的性质,决定《易经》的文辞。《易》辞与他经明显不同,他经上下文多相连属,《易》则不然。因《易》辞由象而生,观某爻而得甲象,又观某爻而得乙象,故《易》辞各有所指,往往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上下句义不必相联,不懂《易》象的读者,自然莫名其妙。尚秉和先生说:“《易》辞皆观象而生,象之所有,每为事之所无,故不能执其解。如《蒙》圍六三曰‘见金夫’,艮为金为夫,‘金夫’指上爻艮。”①因三与上为应,故曰“见金夫”,金夫者,美称也,《诗》《左传》皆以金喻人之美。尚氏又曰:“朱子谓:金夫,盖以金赂己而挑之,若鲁秋胡之为。是执其解也。”②
魏蒸形《大易通解》的话是值得反复称引的:
《易》之义理本自象数生出。未有系辞以前,为无文字之《易》,则义理,体也,象数,用也。既有系辞以后,象数反为体,义理因辞而著,又为用矣。今之学者全求义理于文字,非有用无体之学乎!®
盖未有系辞时,占者即于卦爻内能辨吉凶。非从象中求理,则何由而知吉凶?故魏氏以为象数之学必不可废也。
下面,笔者将探讨古今人如何运用蒙太奇思维来
观卦系辞,又是如何运用蒙太奇思维来解释取象之辞的。
或有实象,或有假象。实象者,若“地上有水”.,《比》也;“地中生木”,《升》也。皆非虚,故言实也。假象者,若“天在山中”“风自火出”,如此之类,实无此象,假而为义,故谓之假也。虽有实象、假象,皆以义示人,总谓之象。②
明显,孔氏所谓假象、实象是指《象传》作者“装配”出来的象是否合乎情理而言,而并不是指卦象本身有实有假。因为圭卜象本身可谓没有一个不是假的,如乾为马,又为君,而三画之乾何有一处像马或像君?
王夫之不同意孔氏之见,其《周易内传》有云:
《易》之取象,必两间实有此象,故水不可加于天,而《需》之《坎》曰云。言天者,自地以上皆天也,故云与泽得上之。泽,雨也。火得有于其上者,光烛于空也。雷出地而震于空,声乃壮矣。至山则曰天在山中,山中之空即天也。若天与水违行,则以经星之天而言,经星之天左旋,而水右行以归于海,故曰违行。莫非自然之象,苟非自然,则俗盲卜人轨革挂影、兽头人声、男冠妇袂以惑世民者,岂圣人立诚之辞也哉!①
今按:王氏所提及者,依次为云上于天,《需》;泽上于天,《夬》;火在天上,《大有》;雷在天上,《大壮》;天在山中,《大畜》;天与水违行,《讼》。看来这位王老夫子有点“执其解”,把象征之象都视为现实之象。那《既济》和《未济》怎么办?《既济》是水在火上,水性润下,火性炎上,上下交,故曰“既济”。《未济》是火在水上,火性炎上,水性润下,两不相交,故曰“未济”。如都是“两间实有此象”,那么《既济》尚能理解为用锅子烧开水,《未济》倒有点想不出办法发落它。按照王氏火在天上,即火光烛于空的说法,那么在杭州西湖上空放礼花,甚至在西湖游船上点几支蜡烛,都能算成火在水上之象。
但因为与水没有发生直接的关系,总觉得不十分理想。
1970年代末某期《世界文学》上曾刊出一个短篇小说,描写一杂技者为了谋生,从高台用跳水姿势跳入水池,水面浮有汽油,在入水的一刹那间,有人点燃汽油起火,故跃入池中犹如©〖进火海,待他从水中冒出头来,汽油熄灭,蔚为奇观。老板即以此奇异设想大赚其钱。我想,这可真是“火在水上”了。可还是同“未济”挂不上钩。书呆子按王老夫子指示耐心地等着。待到波斯湾局势紧张,伊朗攻击过往油船,船漏油飘海上起火,笔者边看电视边口占打油诗一首:
油船过海没护航,未济已遭炮火击。
火在水上居然真,千古之谜今猜着。
这样来解《易》象,似乎显得滑稽而不严肃,但王老夫子教我如此,又有什么办法!再深入一想,石油不是现在才有,自古就有石油,只是古人不知发掘利用而已。古人或许真的看到过水底的石油或沼气冒出水面,正好碰上火种,在水面燃烧的场景。正在渡水的人(《易经》不是老写到“涉大川”吗)碰上了,自然惊吓得了不得,只能赶快返回,故曰“未济”。
不过,要如此一卦一卦的落实,的确不大容易,也绝非《易》作者的本意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zyjz/96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