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对立统一的宇宙规律
《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世间万物的变化虽然多得不可胜数,然而它的要领却只一个,就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宇宙规律。
由于阴阳两种力量的对垒和相互渗透,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互相牵制消长。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就是这种盛衰消长的对垒,构成客观的世界的动态平衡。如以一年四季的天时变化为例,从冬至夏白昼一天天地长起来,气温也一天天地升高起来,说明这段时期正处在一个阳长阴消的过程之中。反之,从夏至至冬至,黑夜开始一天天地长起来,气温也变得一天天地降了下去,这又说明,这一时期正处在阴长阳消的阶段。古人所谓“冬至四十五H,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就是这一阴阳交互消长,你来我往规律的具体体现。
阴阳变化规律不尽体现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消长,你来我往上,还在极大程度上体现在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上。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任何一方如果失掉对另一方的依存,就没有什么阴阳可言。比如没有明就无所谓暗,没有热就无所谓冷,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右就无所谓左,等!等。又如从体和用来说,物体是阴,作用是阳。阴是阳的物质基础,阳是阴的作90用体现。这种关系,也可用质和能的关系来加以阐明,没有阴的质童,就无所谓阳的能量。“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这就是阴阳互根,对立统一的道理。
说到阴阳的转化,这也是一种自然界物极必反的规律。任何亊物,当它发展到尽头的时候,就会走向反面,比如白天发展到中午的顶峰,就开始走下坡路,最后终至被黑夜所吞噬;而黑夜发展至子夜的极限,也势必不可抗拒地要开始发生转化,直至最终被白天所代替。一天如此,一年也同样如此,冬去春来,夏去秋来,循环往复,如环无端,生命的尽头是死亡,死亡的反面是新生,物极谓之变,物生谓之化,生生死死,变变化化,自然界的阴阳变幻转化就是这样不可抗拒。
风水家深谙阴阳论,将其用之于
风水学,把山称为阳,水称为阴,山南称为阳,山北称为阴,水北称阳,水南称阴。于是地形要“负阴而抱阳”,背山而面水;把温度髙、日照多、地势高等统称为阳,而温度低、日照少、地势低等统称为阴。从生活的经验中人们体会到“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而风水师选择必“相其阴阳”,寻找“阴阳合和,风雨所会”,阴阳平衡的风水宝地,只有这些地方才能“阴阳序次,风雨时至,春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国语•周语》),才具备人们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环境物质条件。可见,风水学中的阴阳相地,是一种直观体验的总结和一个整体思辨的结果,它包含了选择的地形、地质水文、气候、植被、生态、景观等诸要素,并以传统哲学的“气”、“生气”、“阴阳”等概念来阐释其好坏吉凶,确定;是否适合人类居住生息,如此而已。
欲知汉儒对于阴阳之看法,我们可以参阅董仲舒《春秋繁露》(约公元前135年)五十七卷《同类相动篇》。他说:
“天将阴雨,人之病;故为之先动。是阴相应而起也。天将欲阴雨,又使人欲睡卧者,阴气也。有忧亦使人卧者,是阴相求也;有喜者使人不欲卧者,是阳相索也。水得夜益长数分,东风而洒湛溢。病者至夜而疾益甚,鸡至几明皆鸣而相薄,其气益精。故阳益阳,而阴益阴,阳阴之气固可以类相益损也。”
据杨文衡等研究,阴阳是风水之祖,讲风水龙脉必须讲阴阳。一阴一阳,相I间而成,这样才不呆板,显得有生气,景色美。风水学说中,山以髙峻为阴,平1衍为阳;曲为阴,直为阳;俯为阴,仰为阳;尖为阴,窝为阳;静为阴,动为|阳;山为阴,水为阳。为什么要分阴阳?因为自然界中存在相互对立的事物,用|阴阳来反映这些相互对立的事物,是符合大自然客观实际的。此外,阳代表生,|阴代表死。人当然是喜生恶死,喜阳恶阴,所以局要阳,水口要阳,一切龙砂穴^水无不要阳。《老子》最先提出“负阴抱阳”的环境选择观念,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所谓“负阴抱阳”有两层意思:一是背负高山,面对江河,与《管子》
讲的建都条件完全一致。二是背北向南,即坐北朝南,争取充足的阳光。以后“负阴抱阳”就成了风水的一条基本原则。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yy/yybg/96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