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彖》曰:“柔来而文刚”,“分刚上而文柔”。《贲》卦的性质是文饰,故曰“文”;上行曰“往”,下行曰“来”。《彖》之二句,意思是指《贲》原由《泰》变来。“柔来而文刚”,指《泰》六至二;“分刚上而文柔”,指《泰》分九二一刚至上:因成《贲》卦。而根据同一方法,即可解释《噬嗑》是由《否》变来,因《噬嗑*彖》曰:“刚柔分,动而明。”即《否》分初六至五,分九五至初,这刚柔一分,下卦成震,为动;上卦成离,为明。故曰“动而明”,遂成《噬嗑》。
荀爽注《损》即用此法,曰:“乾之三居上,孚二阴也。”指内卦乾的九三与外卦坤的上六相易而成《损》卦。但哪一卦的九三与上六相易才能变得《损》卦?自然是《泰》差卦无疑。同样,《益》则是由《否》卦变来。案之《损•彖》“损下益上”,即损下乾之一阳以益上;《益•彖》“损上益下”,即损上乾之一阳以益下,似亦相合。
再举荀氏注《讼》云:“阳来居二而孚于初,故曰‘讼有孚’矣。”意为《讼》卦是由于阳爻来居二,与初相孚。今观《讼》卦,唯下卦有初、三两阴,而上卦三阳一个不动,“来”是指从上而来,上卦之三阳既然一个不少,则二之阳唯一可来之上位只有三,九二之阳既是与三互易,则三原是阳,二原是阴,是《讼》卦必来自《遁》也。
这一往一来造成卦的变化,古人称之为“往来”说。黄宗羲云:“卦变之说,由《泰》《否》二卦《彖》辞‘小往大来’‘大往小来’(农按:张英曰“《易》以阳为大”)而见之,而夫子《彖传》所以发明卦义者,于是为多,顾《易》中一大节目也。”又说:“古之言卦变者,莫备于虞仲翔(农按:即虞翻),后人不过踵事增华耳。”
黄氏所指“往来”之说,已略如上述。至于虞翻之言,也和荀爽之言一样,都只见于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一书。虞著《周易注》《周易集林》,今已不传。据《周易集解》所载,虞氏“变卦”说,与荀氏相类似,不过更为完备而已,故黄氏云“莫备于虞仲翔”。寻其主旨,是以《乾》《坤》两卦生十辟卦:《复》《临》《泰》《大壮》《夬》《妮》《遁》《否》《观》《剥》。再加《乾》《坤》,共十二辟卦。其余五十二卦,均由此十二辟卦变化而来。故曰:“辟,君也,天子也。”我则以为所谓辟卦,观象即可知该卦上下只有阴阳两层,而上下两层中,若上层是阳,不论上有几阳,阳上不复有阴;若上层是阴,不论上有几阴,阴上不复有阳,下亦如之。一辟为二,故云“辟”也。
然虞氏注《比》11说:“《师》11二上之五得位,众阴顺从,比而辅之。”即《师》卦之九二爻往与六五互易而成。《师》卦不是辟卦,按辟卦说,若《比》卦归人一阳之卦,则应自《复》II而来;若《比》卦归人五阴之卦,则应自《剥》而来,似乎更为合理。说明卦变实无法以一说概之。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yjyy/96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