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有句古话叫:相由心生,相学渊远流长,自古就是重要的识人学,然而今日会论为江湖之术,错不在相学相身,而是人的问题。
宋朝以前,相学地位崇高,明朝以后由于加入五行八卦等占玄之学,才使地位降低的。这一点是现代人应有的先见,极为重要。
所以,你要学的是没有迷信色彩的帝王观人学?或是充满玄学的江湖术语?
观人学在古代称“相人术”,是一种“形法之学”,也是一门“帝王学”,是观察人体肌肉及骨格形貌,来判断性格和运势的方术,自古以来就极受历代皇帝的重视,不论用将选相,都以面相为重要决策依据。
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相人之法,我们可以从《左传》、《逸周书》、《吴越春秋》等古书就可以看出来,而且成为上层社会“必备”的知识。例如在春秋战国时代,“相人术”已相当流传,当时越国大夫范蠡就指出越王勾践“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可称为观人术的应用实例。
战国后期到秦汉,相人术已发展得相当完备,成为一种独特的宫廷及民间都很重视的学问,《汉书艺文志》曾载录《相书》二十四卷,成为中国最早的相人术集大成著。
而此时,朝廷设有专门看相的“相工”,为皇帝择人的顾问,民间因此出了不少名相术家,如西汉初年的女相家许负、东汉末年的司马徽。
王充在《论衡》〈骨相篇〉中说:“命甚易知,知之何用,用之骨体……察骨体之征,睹富贵贫贱……”当时很注重观察骨格,到了魏晋南北朝,开始从相骨进人相形,三国曹植的《相论》说:“使形殊于外,道合其中,名震天下,不亦宜乎?”
三国时代吴国第一兵法家吕蒙,年轻时是一位臂力很强、喜欢打架的不良少年,后从军报国,又是军中滋事人物。有一天吴王孙权诚恳劝告他,一个人徒有力量是不够的,必须有学问、有教养,要研究兵法,才能成为杰出将军。
吕蒙深深体会,发愤学习,整个气质都改变了,以前的长官鲁肃遇到他,非常惊讶,当年喜欢打架的无赖吕蒙完全变了,连称“已非吴下阿蒙”。
到了唐宋,相人学进入鼎盛时期,著名的袁天纲、李淳风等人也成为皇室上宾,而且相学已成为完整的学术体系,包括相头面、手掌、体态、行坐、声音、毛发、气色等等,已然成为一门完整学问。
明以后,单纯的相学被掺入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玄学,加上长期流行于民间,遂逐渐沦落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江湖伎俩,直到现在,社会地位仍然不高。
《论语》〈为政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是孔子的观人学心得,也表现出知人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更是不可不知。
《孟子》〈难安篇>,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酕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人焉瘦哉?”这是孟子的观人学,也是相学中“眼”的细观方法。
可见“相由心生”,一个人的面相是心性的镜子,一位心地阴险的人,绝对不会长得堂堂正正的,吕蒙的改变就是相人术的一个好例子。
一个人的面貌就如该人的历史,不仅有着过去的记录,也会对未来的运势有所暗示。因此了解观人术会对事业发展有帮助。
面相是由自我的内心发出的,不仅别人无法特意去变更,而且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都一直会对人的一切发生影响。
中国的相学可以说是源自易学,再经过数千年的观察经验,融入生理学、心理学、医学、遗传学,经过统计学归纳所成的学问。古代孔孟知相理、范蠡评勾践只能共患难、诸葛亮评魏延头有反骨不可重用,曾文正公每次用兵都要先相各位将领……可见古代观人学深受高层人士的重视,因此,相人学绝不是有些人认为的迷信。
蒋中正也将面相列为用人的条件之一,任何上校要晋升将军,一定特地召见,暗中观察从进门到退出的一切动作,以及相貌堂皇程度;不少上校军人因为这一关表现稍有缺失,就失去晋升少将的机会,这在军中是众所皆知的事,可见相学的重要性了。
当然,江湖术士利用人性弱点,假借相术来骗人也是时有所闻的事;因此为了协助本书读者成为观人学专家,不用再去找任何人来算面相,特用极科学,且市面相书所未有的写法,将观人学完整的呈现出来,相信只要按书中所言去理解,定能成为一位观人学大师。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xyxs/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