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之龙脉:大地经络(龙脉)的理论
经络学说产生于远古,其后不断与中医经络学说互相渗透,彼此促进。
大地经络穴位系统的思想是以大地像一个庞大的生物体二样的认识为基础的。古代所说的“天地一大生命,人身一小天地”正是这一认识的反映。在中国古代,大地有生命、大地有经络、穴位的思想是风水思想的基础理论之一。李树菁等人作了不少研究。
风水中提出的“大地有如人体”的说法,是中国古代大地有机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水把大地看作是一个有机体,认为大地各部分之间是通过类似于人体的经络穴位相贯通的,“生气”是沿经络而运行的,风水穴就是一种穴位的表现。这在许多风水著作中都能找到证据。《水龙经•水法篇》中说:“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血脉,草木为山之皮毛,皆血脉之贯通也。”《发微论•刚柔篇》则把构成大地的四种主要元素直接与人体类比,指出:“水则人身之血,故为太柔;火则人身之气,故为太刚;土则人身之肉,故为少柔;石则人身之骨,故为少刚。合水火土石而为地,犹合精气骨肉而为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无二理也。”正因为大地有如人体,所以大地之脉有如人体之脉,《发微论•浮沉篇》中进一步论述道:“大抵地理家察脉与医家察脉无异。善医者察脉之阴阳而用药,善地理者察脉之沉浮而立穴,其理一也。”风水穴被赋予特别電要的意义,它具有“雌雄相喜、天地交通”之寓意。“而以雌雄言者,犹夫妇之义也。夫妇媾而男女生,雌雄交而晶物育,此天地化生之大机也。”故杨公首辨穴之雌雄。辨穴认气要“认气于大父母,……认气于方交媾,……认气于成胎育。”“山之结穴……犹如妇人有始、有息、能孕、能育。”“下聚之穴,如人之阴囊。”所以风水穴是生气聚集的中心,“阴阳交媾之区”,能聚气孕育,生发万物,以象征一种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精神和力量。中国古代民居、村落、城市强调选择“生气”之地,就流露出这种“生生不息”的愿望。这种观念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大地为母”的思想,又使中国传统的大地有机自然观得到了生动的表达和发挥。
其次,风水中的“大地有机”自然观,还表达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
汉代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数”,认为:“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季〉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他又说:“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同书《阴阳义》)因此,“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道之大源出于天。”这样,“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中国古人就这样从自身去推测宇宙。《
周易》中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说法,也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不仅把天、地、人为“三才”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还把“三才”看作是具有全息同构的关系。风水中也表现出这种全息同构关系,从所谓的太祖山、少祖山、少宗山到父母山,其间虽等级层次不同,但构成原理是一致的。父母山又可按同样的原理再细分下去而保持结构不变。比如城市、村落和民宅的风水环境,虽有一定差别,但基本结构是一致的,如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结构,是它们所共有的,所以它们之间有着全息互显的关系。宇宙全息律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所特有,今天的自然科学如生物学等领域,正在采用宇宙全息律来寻找各级系统组织之间的联系。在天地人体之中经络主运行血气,关于“血气”,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少著作中都曾提到。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季氏》,讲到人的一生分三个阶段:少年时是“血气未盛”;壮年时是“血气方刚”;老年时是“血气既衰”。说明这时已把“血气”变化看成是生命的主要特征。在《管子•水地》篇还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这里既提到“血气”,又提到“筋脉”,认为“筋脉”是通流“血气”的;还把地面上的水流比方做人体内的“血气”。地上的水应当流通,人体内“血气”也是需要流通的。《吕氏春秋•达郁》有类似的记载:“……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这里提到了人体的一些基本名词:“肌肤”指皮、肉,“血”与“脉”相联系,“筋”与“骨”相联系,这也就是医书中所说的皮、肉、脉、筋、骨(五体)。关于“精气”,在《管子内业》中已有讨论,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从“气”推论到“精气”,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又深化了一步。
李树菁进一步认为,先秦时期,《周易》
坤卦彖辞和
咸卦彖辞分别论述了大地具有生命特征: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周易•坤卦彖辞》)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周易•咸卦彖辞》)
到了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素问》及各种纬书以及杨泉《物理论》等古文献中分别论述了太虚演化而生万物;地表水和地下水是天地元气的津液;各种山相当于人体的某一器官;石相当于人的指甲、牙齿等坚硬物质等等。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
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署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
“布气真灵”不仅弥漫于空间,也存在于地下。
水者天地之包幕,五行之始焉。万物之所由生,元气之津液也。(《春秋元命苞》)
荆山为地雌。岐山为地乳。…汶山之地为经络。(《河图括地象》)
它们相互作用,使大地山河也联系成像人一样的整体。
土精为石,石气之核也。气之生石犹人筋络而生爪牙也。(杨泉《物理论》)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fsky/96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