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明朝嘉靖年间所著的《温州府志》记载,温州在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决定修建郡城时,恰巧郭璞客寓温州,故请他“为卜郡城”。按照中国传统的坐北朝南的方式,温州郡城应修在瓯江的北岸,但经郭璞相地后发现,瓯江北岸的土壤轻,南岸的土壤重,于是建议把温州郡城建在了瓯江的南岸。郭璞当时登上南岸的“西郭山”(今郭公山),“见数峰错立,状如北斗,华盖山锁斗口,谓父老曰:若城绕山外,当骤富盛。但不免兵戈水火。城于山,则寂不入斗,可长保安逸。因城于山,号斗城。”
因此,郭璞选择在众山环绕之中修建温州城郡,华盖、松台、海坛、西郭四山象征北斗星的斗勺,积谷、翠微、仁王三山象征北斗星的斗柄,左右两边黄土、灵官二山则是左辅右弼,从而形成一个易守难攻的格局。郭璞更在城内开凿了28口水井,象征天上的二十八星宿,用以解决百姓用水。为了避免发生战争后出现断水的问题,郭璞又在城内设置了五个水潭,取五行之意。这五个水潭都与护城河相通,并与瓯江相连。
郭璞的设计,构思巧妙,其北斗、二十八宿和五行等,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兼顾军事安全,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不愧为人居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堪舆佳作,对现代城市规划设想仍有借鉴意义。
本文出自国易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fsbd/fsgs/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