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墨子是怎样论命的?
墨子不同意命定论,他认为,远观古代圣王之事,近察百姓之实情,都没有命。有命论是怠惰者和虚伪者的托辞,它是天下贫困和凶恶的根源, ”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非仁者之言也。今之为仁义者,将不可不察而强非者,此也”。墨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从 “本”“原”“用“分析命理,有一定的说服力,闪烁着朴素唯物论的思想,代表了进步的倾向。
2.孔子是如何看待命运的?
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桉理说,这样一位知识渊博的大儒,对于人类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却也相信命运的存在,并曾发出“五十而知天命”的感叹。
为什么孔子也会相信命运,而且还不遗余力地大力宣扬呢?我们从孔子自身的经历中可以找到答案。早年的他风尘仆仆,奔走列国,到处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很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可到后来到处碰一异子灰后,才深深地醒悟到,个人无论怎样优秀,也是无法改变命运之神无情的眷顾。只是,这种脊顾给人造成那么多的不情愿,那么多的艰辛,那么厉害。其实,这是超过个人力盘的巨大的社会宏观变萤的强大影响,他错误的总结为命运之神的力最强大,无法改变。与此同时,他不仅“知命”,并且是一个"畏天命”的人。有意思的是,除了自己“知命”和"畏天命”外,他和他的弟子还不遗余力的大肆宣扬“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论语.颜渊》),并进一步指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人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甚至说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论语.尧曰》),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的思想。这里他的说教是,一个人的生死贫富,都是命理注定了的,作为一个君子来说,非得要知命不可,否则,就够不上做君子"的资格。正因为君子知命,所以他能安分守己,服从命运的安排,但是小人却不这样,他们不肯听从天命的安排,往往冒险强求,希望有幸得个好的结果。
当然,孔子的天命观,也不是一味地否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是这种主观能动性不是建立在积极的进取之.上的。比如他也说过:“古圣人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众矣,岂独丘哉!贤不肖者才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孔子集语》)意思就是说,古代的圣人君子、具有很高学问和很深谋略的人很多,不止孔丘一个人怀才不遇。贤和不肖是根据才华来划分的,干和不干是人们自己可以把握的,至千机遇好和不好,是死是生,那就只得看时运和老天的旨意了。可见,他在主张服从命运的同时,还是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因为,人的才华和努力是一回事,境遇和死生的命运安排毕竞又是另一回事。
3.孟子如何看待命运?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篇上说:莫之 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意思就是说,没人叫他干,而他竟干了,这就是天意;没有人叫他来,而他竟来了,这就是命运。同时,他还举例说明,尧、舜的儿子都不肖,是因为舜、禹为相的时间太长,所以尧、舜的儿子不有天下;禹的儿子启贤能,而益为相的时间又短,所以启能.得天下。以上这些,都不是人力所为而自为,不是人力所致而自致。从理来说,这属于天意,对人来说,这属于命运。天和命,实在是一致的。
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还说:“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又说:“ 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儿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前者是说,不管命长还是命短,我都不三心二二意,只是培养身心,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后者的意思是说,天底下的人吉凶祸福,无一不是命运,只要顺理而行,接着的就是正命。所以懂得命运的人不站在有倾倒危险的墙壁下面。因此,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受的是天的正命,犯罪而死的人,所受的不是天的正命。这里,孟子虽然认为天命的力量是无法抗拒的,但是不管怎样,我还是应该按照我的仁义而行,不能无缘无故地白白送死。无疑,这对孔子的天命观来说,也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本文出自国易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bzml/97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