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图 周易八卦 五行八卦 先天八卦 后天八卦 伏羲八卦 文王八卦 八卦详解 八卦类象
您的位置:国易堂 > 易学 > 八卦 > 八卦详解 >

怎样理解“八卦取象”和《易》的产生

2013-01-17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八卦详解

八卦符号文字产生后,就总的趋势而言,主要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用来记事,在运用中发现它不能适应记载越来越复杂的事件的需要,于是由此向着创造几何型符号、再到图象型符号的方向发展,最后形成象形文字;而另一个方向就是用来占卜,占卜者在运用这八组符号时,加以敷衍、升华,把基本符号“一”和“--”称作“爻”:“一”为阳爻,“--”为阴爻。又把每三个爻叠合成为一个符号,称作“卦”,共叠合组成为八个符号:就是用阴爻阳爻,即三个爻相叠,于是,就创造出了代表日常生活中八种自然现象的“八卦”,尔后又以此为基础,继续敷衍、升华,于是创造出六十四卦符号系统。

但是,这两个方向的发展并非完全孤立、隔绝地进行,而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到《易》的出现,终于又汇合交融。

《易》的八卦和六十四卦符号系统,及其卦爻辞,就是两者汇合交融的结果。

由于受相关史料和文献的局限,我们在这里只能这样大致地就总的趋势来讲一讲,至于《易》到底何时产生,经历了怎样的衍变过程,自古至今说法不一。

—般认为,《易》历经了《连山》、《归藏》和《周易》三个阶段,并且认为《连山》产生于伏羲年代,《归藏》产生于黄帝年代,《周易》产生于周初的文王年代。但也有把《连山》、《归藏》和《周易》分别归属于夏、商、周三代的。由于《连山》失传至今没有发现,《归藏》也失传已久,但有学者认为,1993年在湖北江陵王家台出土的秦代竹简中的《易》占部分,即为《归藏》,因至今疑点和争议颇多,学界尚无共识,故不便用来佐证。所以,关于三者之间的关系,现在仍然难于厘淸。

由于缺乏信史和考古发掘资料的佐证,关于“伏羲画卦”的传说还不能作为信史看待。但是,“八卦”即使不是伏羲所画,其产生在从结绳记事到象形文字产生之间的过渡阶段,是一种符号文字的史实,却是不容置疑的。而且,根据《易》历经《连山》、《归藏》和《周易》三代的史实看,其卦爻也历经了一个相应的演变过程,与之相应,其卦爻辞的表达形式也同样历经了相应的演变过程。这就是:由单纯的符号,到半符号半文字,再到象形文字。从量变到质变,从量的渐进的变化积累,到发生质的根本变化,要历经一个过程,这是万事万物变化的一般规律,中国文字的衍变和创造过程,也不会超出这个规律。

在人的认识能力十分低下的历史条件下,包括简单的记事符号在内的一切发明创造,其实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都不是一个人甚至一代人所能一蹴而就的,而是往往凝结着几代人的智慧,只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把古代的发明创造,总是附会到某个代表人物身上而已。所谓“伏羲画卦”,自然也带有这个特征。

因为这里牵涉到很多学术方面的问题,专业性比较强,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没有必要了解那么多。在这里,我着重跟大家谈谈“八卦取象”问题。因为在接触易学时,总要遇到这个问题。

所谓“八卦取象”,就是指用阴(“--”)阳(“一”)两交,每三爻叠合成一卦,来象征一种自然现象,共香合成八个卦来象征八种自然现象。

其中的八种自然现象叫作“物象”,而八种符号则叫“卦象”。用八卦符号来象征八种自然现象,就叫作“八卦取象”。

南宋大易学家朱熹,在他撰写的《周易本义》卷首,载有一首《八卦取象歌》: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让我来解释一下吧!

“乾三连”,是说乾卦的卦象,由三个上下连在一起的阳爻即三个横杠组成;

“坤六断”,是说坤卦的卦象,由上下连在一起的断成六段的三个阴爻组成;

“震仰盂”,是说震卦的卦象,由下面一个阳爻加上面两个阴爻组成,就像是仰着放置的敞口器具,如水盂、痰盂等;

“艮覆碗”,是说艮卦的卦象,由上面一个阳爻加下面两个阴爻组
成,就像是扣着的碗;

“离中虚”,是说离卦的卦象,由上下两个阳爻中间夹着个阴爻,
其中间是虚的;

“坎中满”,是说坎卦的卦象,由上下两个阴爻中间夹着个阳爻,其中间是满的;

“兑上缺”,是说兑卦的卦象,由下面两个阳爻加上面有个缺口的阴爻组成;

“巽下断”,是说巽卦的卦象,由上面两个阳爻加下面一个断成两段的阴爻组成。

这首《八卦取象歌》,将八卦符号即八个卦象的组成,概括得简明、形象,易懂、易记。

大家可不要小看这八卦取象啊!因为这“八卦取象”蕴涵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创造精神。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八卦取象”昭示出古人开始从本质上来认识和把握自然现象了。拿乾卦来说,它代表“天”,古人认为“天”凝聚了阳刚稳健之精,所以用三个释在一起的阳爻来表示其卦象;再拿坤卦来说,它代表地,古人认为地凝聚了阴柔宽容之德,所以用三个叠在一起的阴爻来表示其卦象。

其次,“八卦取象”昭示了事物之间所存在的两两对应的辩证法。大家看看,乾与坤,篪与艮,离与坎,兑与巽的卦象,正好两两相反,说明古人已经很有辩证思维了。拿乾和坤两卦来说吧!乾为天,仰头望天,商高在上,晴空万里时,艳阳高照,雄健无比,所以用“乾三连”即三个阳爻叠合的卦象来表示;坤为地,俯瞰大地,山川草木,香花毒草,万物包容,所以用“坤六断”即三个阴爻香合的卦象来表示。“乾三连”和“坤六断”的卦象,可以说正好把天地上下、刚柔对立的形象完完全全地表现出来了!再拿离卦和坎卦来说,从它们正好相反的卦象,不仅能看出“水火不兼容”,而且还能看出古人对它们认识之深刻:“离中虚”,在上下两个阳爻中间夹舂个阴爻,这种卦象符合火燃烧的实际。有句谚语叫作“人要实在火要虚”,就是说做人要实实在在,不能来虚的,而烧火,则必须让燃烧的柴禾保持--定的空隙,才有助于火苗燃烧得旺盛,而柴禾要是实打实地挤压在一起,火就不容易燃烧了。宜虚不宜实,这是火的特征。但就幣体而言,火性刚,所以用上下两个阳爻中间夹个阴爻来象征“离中虚”。而水则就不同了,水中容不得有空隙,有空隙也会把它挤掉,我们有时会看到水面上胃出气泡,就是水在挤掉空隙。所以,“坎中满”也很符合水的特征。但就整体而言,水性柔,所以在上下两个阴爻中间夹个阳爻,来象征“坎中满”。

可见,所谓“八卦取象”,就是指这八个符号文字,取材于八种自然现象。也就是说,是通过对八种自然现象的仰观俯察而“画”出来的,它们分别代表着八种自然现象。

在“八卦取象”的基础上,出于占卜的需要,向着符号系统的方向发展,由八卦符号系统最终创造出六十四卦符号系统,并与以八卦符号为基础的文字的衍进和发展相结合,渐渐创造出卦爻辞,创作出《易》这部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古代典籍。

《易》的产生,标志着在伏莪画卦基础上所开启的,向着记事和占卜两个不同方向发展的趋向,又重新汇合与凝聚。

由于受信史相关资料和考古学成果的局限,我们今天还不能说明这个过程的细节和步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其中每前进一步,哪怕是一小步,也都无不凝聚着中国先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bgxj/221.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周易》、“八卦”本质新解
破解《周易》、“八卦”奥秘的新途径
伏義氏创造的八卦与宇宙中的银河系
八卦配八音与方位
八卦场态的研究
五行八卦是由谁发明的?阴阳五行八卦与人体
易学基础
无极
太极
阴阳
三才
四象
五行
八卦
纳音
六十四卦
乾为天
坤为地
水雷屯
山水蒙
水天需
天水讼
地水师
水地比
风天小畜
天泽履
地天泰
天地否
天火同人
火天大有
地山谦
雷地豫
泽雷随
山风蛊
地泽临
风地观
火雷噬嗑
山火贲
山地剥
地雷复
天雷无妄
山天大畜
山雷颐
泽风大过
坎为水
离为火
泽山咸
雷风恒
天山遁
雷天大壮
火地晋
地火明夷
风火家人
火泽睽
水山蹇
雷水解
山泽损
风雷益
泽天夬
天风姤
泽地萃
地风升
泽水困
水风井
泽火革
火风鼎
震为雷
艮为山
风山渐
雷泽归妹
雷火丰
火山旅
巽为风
兑为泽
风水涣
水泽节
风泽中孚
雷山小过
水火既济
火水未济
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国易堂周易预测
国易堂命理研究
国易堂易学培训
国易堂会员中心
生辰八字算命
易经六爻占卜
梅花易术预测
风水布局调整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