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名及卦辞简释】
贲卦,下离上艮。艮为山,山是自然之物,有它的壮美;离为火为丽,山下有火,照明自然之物,使之增辉,故曰“贲,亨”。
“贲”是贝壳的光泽,饰的意思。这一卦主要是讲文饰之道。
《周易》贲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首先,事物经过文饰可以更美;其次,文饰需要有一个限度,朴素与自然应该是文饰的最高境界;最后,贲卦卦爻的层层推进,也显示了美由淡而浓而淡、由质而文而质的变化过程,这就为美的历程指明了方向。
只有内在的美才可靠长久,值得追求和尊崇
《周易》指出,文饰之道,一是刚柔相杂而成文,二是不慕华丽而尚质。
贲卦对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诸子百家无不从中受到启发。但由于对此卦的理解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理论和学派。儒家认为“有本有文……,无本不立,无文不行”,强调文与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玉不琢不成器,只有去其瑕疵才能越增其光辉;也只有琢成器皿才有实用价值。这并没有改变玉的本质,它还是“玉”。
修饰的目的是弥补人或事物的某些不足。《贲》卦阐述的“贲之道”,是说在不影响事物本质的情况下,是可以做适当修饰的。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光有质朴的品格,不注重礼节仪表,就会显得粗野;光注重礼节仪表,缺乏质朴的品格,就会显得虚浮。只有配合适当,才算得上一个有教养的人。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忘了做人的根本。所以要“文质彬彬”,“质”与“文”要配合得得当,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孔子认为,君子应文质彬彬。一个君子,不但要有良好的内在品质,而且还应有良好的礼仪教养和举止风度,做到内在的美和外在的美相统一。
有些人仅仅将孔子的质和文理解为天生的容貌和外在的服饰,是相当片面的。因为孔子认为只有以义为质,依礼节实行它,用谦虚的言语说出它,用诚实的态度完成它,才是真正的君子。可见,孔子所说的质主要是道德品格,是仁义,文则是行义的外在行为表现。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良好的品德而失去了恰当的表现方式,是得不到好结果的。而一味追求文雅的表现形式,以至于冲淡了内在品质的修养亦不会得到良好结果。文质彬彬才是君子应具备的人格标准,也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追求。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就曾表露过这一思想。他说:“纷余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句诗的大意是说:我已经具备了内在的美德啊,同时又注重修饰自己的外表。当然,相比之下,中国古人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下面的这个故事就形象地证明了这一点。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名叫哀骀的人,他的容貌虽然很丑陋,可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非常喜欢和他交往,相处亲近随和,舍不得离去。有一些女人甚至说:“与其做别人的妻子,还不如做他的小妾。”
他一无权位二无财产,也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和显赫的功绩,可是外表粗陋、其貌不扬的这位丑人却受到几乎所有人的喜爱和赞美,这使得鲁国的鲁哀公惊异不已,于是就派人把他从卫国请回鲁国加以考察。
相处不到一个月,鲁哀公觉得他在平淡中确有不少过人之处,不到一年,就很信任他了。
不久,宰相的位置空缺,鲁哀公便让他上任管理国事,可他却淡淡然无心做官,虽在再三要求下参议了国事,但不久他还是谢辞了高位厚禄,回到他在卫国的陋室中去了。
对此,鲁哀公求教于孔子:“他究竟是怎样一种人呢?”
孔子借喻道:“我曾经在楚国看见一群小猪在刚死的母猪身上吃奶,一会儿都惊恐地逃开了,因为小猪发现母猪已不像活着时那样亲切。可见小猪爱母猪不是爱它的形体,而是爱主宰它形体的精神,爱它内在的品性。哀骀这个人虽然外表不美,但他的品德和才情等内在之美必定已超越一般人很多,所以您和许多人才喜欢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贲》卦所阐释的基本观点之一:只有内在的美才可靠长久,值得追求和尊崇。虽然外在的容貌、身材、风采和权位、财产等也很吸引人,可内在的品德、学识、才能和真诚、自信等给人的感受则更有魅力。
本文出自国易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64gua22/ys/98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