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的正确与谬误,其实有时只隔着一张纸。
比如说,顽强与顽固,坚持与固执,夸张与吹牛等等。纸的这一边是正确,纸的那一边就不正确了。
固执,最初的成分也许是好的;但发展到最后,就不好了。固执给人的印象是,一条巷子走到头,不懂转弯,钻牛角尖。一般来说,钻牛角尖已经是固执的轻微症状了。
钻牛角尖,在佛家弟子中的例子颇多。
有一僧人问洞山良价禅师:“什么是佛?”洞山良价禅师回答说:“麻三斤!”问话的僧人就有些固执,因为他巳经是佛门子弟了,但还不懂得什么是佛,所以要问。但师傅说了一句毫无相关的话,“麻三斤!”后人评说,良价禅师正在库里称麻,弟子一问,他就顺口说了。也有人说,道本无言,因言显道,见道忘言。道都是言语说不清楚的,你应该自己去悟。
还有一个僧人因问“什么是佛法大意”而挨打。临济义玄禅师有一次登上法堂,有一僧问他:“什么是佛法大意?”临济义玄禅师将拂子竖起,大喝一声,那僧人便也大喝一声,临济义玄禅师举棒便打。
这个僧人挨打的原因,一是钻牛角尖,二是问了该挨打的问题,三是不懂装慷学样子。按照禅师义玄的说法:“所谓法者,不避丧身失命。”他三次在黄希运先师处问法,三次挨打。而义玄禅师竖拂子时大喝一声,以示擎每了大千,梵音嘹亮。那弟子僧人也跟着吼了一声,不明其义,后来挨打了。
固执的根源,是不肯随和人家,不肯与大众和同。
固执己见的人,往往都是一孔之见的人,于己于人于事都不利。而随和、随从,是安乐社会的需要,是发展自己的需要。
人都是要摒弃己见,随和众人的。我们生活中的一条公理“少数服从多数”,就是这个道理。但并不是说少数就没有道理,有时候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要想不固执,先要学会响应别人。
在生活中,自己先要虚心随和他人,然后他人也会来随和自己,能够互相随和,那么做任何事情都可以说成功了一大半,但这种随和,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坚贞、纯正。如果没有这一条,那就不是随和,而是同流合污了。
《左传》襄公九年中记载,有一贵妇人穆姜,想要嫁人,前去问卜,得到“随卦”。卜者说:“随卦有出的含义,元、亨、利、贞,四德齐备,吉祥,可以出嫁。”但穆姜说:“这四德我一项也没有,与随卦的条件不相当。”这个穆姜后来好像是自杀了。这个故事说明坚贞、纯正的重要。当然贵妇人重嫁,在当时是不纯不贞,但在现在是非常应该的事情了。
不固执,也表现在因应时势。
阐述这个道理,古人用最简单、最常见的大自然法则。宇宙万物,都宥一个阴长阳消,或阴消阳长的问题。阳长你就动,阴长你就歇。也就是说,白天你就勤奋工作,晚上你就回到家中好好休息。李光耀提倡的新加坡精神,就表现出因应时势的智他提倡新加坡国民在下班以后,回到家中好好休息,以利第二天的工作。因此,新加坡的夜生活一直不是很繁荣。以至泰国人说,新加坡是老年人的社会,不适合靑年人居住。
在《易经》的概念里,阴阳都是广义的。阴阳也是互为转变的。这个时势的把握,全靠自己的内在与灵动。
固执多是封闭的产物。改变自己的固执,要在动中完成。
应当走出家门,与他人交往,扩大接触面。这样才利于破除己见,以群众为依归,随从大众的利益。
因为,随和是一种美德。做到了随和,自己的固执也就没有了。这种随和应该是一可以变通而不违法的原则;择善而固而不是同流合污。为了大众与大众的利益一我们要像向日葵跟随着太阳。
本文出自国易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64gua17/zh/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