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签占术萌芽于唐代
在1979年版《辞海》里,关于“抽签”的释义有两个:一是指“迷信的人在神前求签以卜吉凶。”二是指“凭机会决定权利或义务该厲于谁的一种办法,类似拈阄。”拈阄儿又叫抓阄儿,它是人们在面对僧多粥少或者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困局时,不愿或难以作出选择,于是只好借助于“天意”进行判断的一种比较公平的决策方法。“抓阄"之后,那些抓到好阄儿的人,固然髙兴;而那些抓到差阄儿的人,除了怨自己运气不好,对他人也没有什么怨言。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R常生活里的抓阄儿,与寺庙里的抽签,二者之间,不仅叫法相同,实质上也确实存在着共同之处:它们都和机会、运气或者说“天意”有关;都是人们在智力范围内难以作出决策时所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
有关生活里的抽签即抓阄,我们就谈到这里。以后,笔者若说到抽签,都指的是抽签的第一种含义,即“神前求签”。它是指人们传承已久的那种削竹为签,配以诗语,于神前抽挚以占吉凶的占卜
活动。
抽签所用之签一般为竹制长条,上书编号,如第一签、第二签、第三签,等等。签条通常插于竹简,放在神案上。求签者首先在神案前向神灵祈祷许愿,然后手持签筒摇晃,使其中一签从筒中落下,或者用手径直从筒中抽出一签,此即“抽签”。抽得签后,需根据竹签的编号,查对签书或签单上该编号所对应的签诗及签文,并根据签诗、签文之意附会人事,以决吉凶。
关于签占的起源问题,清代学者赵翼《陔余丛考》第33卷“神前设签”一条引述清人顾仲恭的考证成果说:
顾仲恭《竹签传》栽神前设签之始曰:入唐为陈武烈太祝,附帝意作韵语;入宋又辟江东神幕,关壮繆侯之改谥, 武安王也,倚势辟之;明兴,为王立庙京师正阳门外,命签
典谒。然则神前设签,起于唐世也。又《夷坚志》:建昌大寺塔中,置泗州僧伽像,甚灵,张彦文尚书与其子元晋,初预乡荐,皆祷之,同得一吉签,遂登第去。《癸辛杂识》:
临安太学有岳武穆王祠,并祀银瓶娘子,其签文与“天竺”同。
在赵翼与顾仲恭看来,抽签占卜最初应该起始于唐代。
而据元人陶宗仪《说郛》第54卷引后唐宋居白《幸蜀记》记载:“(王)衍祷于张恶子庙,抽签,得‘逆天者殃’四字”。王衍为五代十国前蜀政权的第二代皇帝,其在位时间为918年至925年。张恶子乂作张亚子,后世民间俗称他为张仙,道教则尊称他为梓潼帝君旧时民间流传有张仙像,作张弓挟弹样。相传无子者祀之可以得子,又说小儿夭折,常常是因天狗为害,张仙善弯弓射弹,百发百中,遇天狗伤害幼儿,则以弹射杀。所以民间常祀张仙之像,以祈得子和妇幼安康。据清人朱彝諄《曝书亭集》六九《重修张仙祠碑》记载:张仙名恶子,四川西昌人;晋末,后秦姚苌(330—393年)曾在梓潼岭遇见张恶子,后人于是便在梓潼岭上修庙,以纪念张仙。另据《辞海》“梓潼帝君”一条记载:张亚子“居蜀七曲山(在今四川梓潼县北)。仕晋战死,后人立庙纪念。”
可见,晋代原有张恶子其人。此人战死之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为其修庙立碑。最初的张恶子庙,应该属于纪念馆性质。那么,后来他又是如何演变成了为人送子的张仙呢?原来这和一则谎言有关。
据明人郎瑛《七修类稿》第26卷“张仙”一条记载:后蜀国君孟昶相貌堂堂,喜欢打猎,善用弹弓。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蜀国灭亡,花蕊夫人随辇进人宋朝后宫。由于她对孟昶钟情有加,念念不忘,郁郁寡欢,于是自画孟昶张弓挟弹图,悬挂起来进行祭祀,并对众人谎称说“祀此神者多有子。”有一天,被宋太祖发现,追问此神姓名,她急中生智,诡称是蜀中张仙神,祀之令人有子。宋太祖将信将疑,第二天,命她作蜀亡诗。她写道:“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四十万人皆解甲,并无一个是男儿。”后来,宋朝宫廷里居然流行起奉祀此神,以求子嗣,并且蔓延到了ES间。例如《苏老泉集》“张仙赞”就记载说:苏洵早年曾梦见到张仙,身挟二弹,以为诞子之兆。此后,他敬祀此神,果然得到苏轼、苏辙两个儿子。
在后世道教里,张仙进一步被尊奉为梓潼帝君。据道教传说,玉帝命梓潼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所以,延佑三年(1316年),元仁宗加封梓潼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此后,梓潼神便与文昌神合二为一,成为主宰功名禄位的智葸之神——文昌帝君。
总之,根据《说郛》第54卷引《幸蜀记》的记载,最迟在五代七国的前蜀时期,签占术就已面世。而我们知道,此时离唐朝灭亡的时间(907年)只有十几年。由此看来,大约在唐末,签占术。就产生了。不仅如此,山于张仙为道教人物,而王衍是在张仙庙电抽得凶签。所以,笔者推测,签占术在中国出现,最初应和道教有关。有意思的是,在淸代和民国年间出版的几种载录有《关帝灵签》的《关帝明圣经》里,“诵经款式”都要求善男信女诵经前一定要先祭祀关圣帝君、张仙天君与灵官天君。例如笔者收藏的1924年版的《关帝明圣经》串.,就附录有张仙天君(图3)与灵官天君的阃像。
卢多逊相生曹南。方幼,其父携就云阳道观小学。时与群儿诵书,废坛上有古签一筒,竟往抽取为戏。时多逊尚未识字,得一签,归示其父,词曰:“身出中书堂,须因天水白。登仙五十二,终为蓬海客父见颇喜,以为吉谶,留签于家。迨后作相。及其败也,始因遣堂吏赵白阴与秦王廷美连谋,事暴,遂南窜。年五十二,卒于朱崖。签中之语,一字不差。
卢多逊为河南沁阳人,五代后周敁德年间进士及第,钤在后周担任过多种官职。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推翻后周,建立起北宋王朝,卢多逊又成为北宋的高官,任职至副宰相。宋太宗即位后,他又升任宰相兼兵部尚书。后因牵扯到赵氏宗亲、秦王赵廷美谋逆一案,被削职流放到崖州(“朱崖”)即今天的海南岛,不久死在那里,终年五十二岁。释文莹的这则记载也说明:迟到五代时期,签占术就流行于世了,并且出现在道教的“云阳观”
总之,通过对以上文献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签占术在中国出现,应该是在五代或五代以前的唐末;签占术的产生与道教密切相关。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zp/zpsy/6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