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和《圣经》之间三点本质的一致
而《易经》和《圣经》之间至少有以下三点本质上的一致:
①二者文中都有对天、帝、理、性的阐述。
②二者在形式上都有由数到象(内容)的理论基础。
③二者都具有神秘主义的表现和思想实质。
以上三个原因造成传教士们在研究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时,对《易经》情 有独钟的现象。当然把易学作为一种独特的象学思想来进行研究,这是现在 才开始的事情。东西方的易学家们也许永远不能理解象学思想在《
周易》发生 学中的意义和价值。西方几百年、东方近千年之久的易学思想研究史都在“六 经注我"“我注六经”的迷境中徘徊着。方豪又在《十七八世纪来华西人对我 国经箱之研究》 一文中,以十点理由说明了来华传教士研究懦家经学思想的原 因,如下:
一、由于传教心之热也。二、由于国人对经籍研究之注意也。三、由于汉文之精也。四、由于学侣之多也。五、由于反对者之攻击也。六、由于中国士大夫之欢迎也。七、由于帝王提唱之力也。八、由于教士生活之恬静也。九、由于教内对中国礼仪问題而兴起之长期辩论也。十、由于教士以中国为第二祖国也。
以上十点中最本质一点是“由于教内对中国礼仪问题而兴起之长期辩论 也”。这是汉学在西方社会得以发达的原因。对儒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易学的 研究组成了传教士们对汉学思想研究的核心。
19世纪,比利时的汉学家威玛若(Vremare >、华帕(Piper)、帕玛若 (Premare)、施赫玛池(Schumachcr)等人的博士论文就是专门以{周易》 的哲学思想为题进行论述的。
在整个19世纪,比利时最大的汉学家是著名的赫莱兹(M. de Harlea )。他 通汉、英、法、德等国语言,又以先秦诸子思想和上古史作为研究中心,极大 地推进了比利时的汉学研究水准。1884年,赫莱兹把 <老子》译成法文,加以出 版。1885年,他又出版了研究殷商历史的著作《商帝国史》(《ShangThsingtsing king))—书。在此书中,赫莱兹利用他所熟悉的先秦史籍,勾画出了商代史的 全貌。在甲骨学诞生之前的西方汉学界,能进行这一研究是需要极深的古文献功 力和宽广的中国上古史知识的。1S87年,他又把《周易》翻译成法文出版。
《周易>的英文译本,据笔者所知,最早始于英国传教士、易学家利雅 格(James Leggc )。他是在英国鸦片商人巔地的资助下来华传教的,又在巅 地的帮助下出版了英译本(周易) 全文。
两方易学史开端在中国.又是以教士们开始的,这一独特的易学传统一 直影响到卫礼贤易学的诞生,由1626年至21世纪初,长达三百余年!利雅格在华期间,除了研读《易经》外,还翻译了其他不少经书与史书。至今,在北京 围书馆中还保存着他翻译这些书的较早版本。
从《周易》译本流传情况来看,可以说西方易学史前期以利雅格译本为 主,后期则以卫礼贤译本为主。用美国学者汪忠长教授对笔者的话来说:“这 两种澤本是西方易学史上的新、旧约全书。”但是利雅格的译本绝非尽善尽美 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的中文助手王播并不jep种皓首穷经的僑生,更不 在清代易学大家之列。作为清代中下等水平的儒生、易学家王韬,讲解的《周 易》不代表当时中国易学研究的一流水平。后来,在此书基础上又修改成较为完 善的《华英易经》一书。然而此书仍不能反映《周易》卦爻辞的确切意义。如 《
乾卦•初九》的兆辞“勿用”,书中详为:It is not the time for active doing。虽然 如此一译较汉文原文要易懂,但却把“勿用"的兆辞范畴给破坏了 。
就这一句而言,卫礼贤所译德文本却与汉文原文的本义较为接近: MJndlad at handle."而且,近八十年来,由于甲骨文研究的巨大突破,证明所 谓《乾卦》四德的“元、亨、利、贞"应为兆辞“元亨。利贞”。贞即卜问之 意。这样一来,以往一切译本都得推倒!不仅这一爻,三百八十四爻中有很多 爻辞都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因此,前此以往的很多种英译本已经不能反映易 学研究的新成果及其准确的含义。比如,笔者在本书中的这种白话文译文,从 对卦爻辞本义的理解上与现今我们所能看到的任何一种英文本译文均大相径 庭!美国太平洋大学赵自强教授给笔者的一封信中说:“读已出版的《周易》 英译本,只是浪费时间而已。从我的标准来看,这些译本都是不及格的。”所 以,我们非常希望精通英语的读者翻译出符合现代易学研究水平的英译本《周 易》。尽管如此,但卫礼贤的译本仅在美国就年销十余万册!(其他译本尚未 计。)相反.我国近三十年来出版的易学研究和普及著作,又有哪一部达到这 个数字呢?这不能不让人备感遗憾!
《周易>的德文译本,据笔者所见当以卫礼贤的译本为最早。他最初作 为德国的一名传教士来华传教。这期间雅利安民族的哲学素质使他很快就发现 了《易经》在十三经中的特殊地位和哲学作用。但是,他在德国所见到的一些 西文本译文与他对《易经》的理解有很大出人。特别是晚清著名语言学家劳乃 宣及其他一些学者多次给他讲解 <周易》哲学.于是一个较为完善又与当时的 易学研究水平较为接近的德文译本诞生了。自此以后,这一译本立刻取代了流 传了上百年的利雅格译本:《旧约全书》被《新约全书》取代了。
卫礼贤,1873年生于德国的Tiibingen,卒于1930年。名希圣,字礼 贤。1891年,他考人图宾根大学(Tiibingen)研究神学。1899年,他受徳国 Evangelischen Kirche的派逍,来到中国青岛,开始了他的传教生涯。与此同时,他还兴办学校、医院及其他各种慈善亊业。1900年5月.他创办了 “德华 神学校"(Deutsch-chinesischc Seminar)。1901年春天,又更名为••礼贤书 院”(Richard Wilhelm Schule),并聘请了一些中国旧文人和新式知识分子担 任教员。1906年.他受到淸政府赏四品顶戴的奖励。
正是在和中国学者的交往中,他开始学习和翻译中国古典作品。特別是 得到了著名学者劳乃宣的帮助。1920年.他离开中闰返回德国,任法兰克福大 学汉学教授。
代表性著作有:
《I Ging Das Buch der Wandlungen》,1924^。
(Chinesische Lcbenswcishek》,1922年。
《Chinesisch-deutsche Jahres- und Tageszeiten: Liedcr und Gesange》,1922年。
《ICung-Tse: Lcben und \Vcrk》• 1925年。
他的儿子卫德明(Hellmut Wilhelm ),也是位著名的易学家a
卫德明,1905年生于青岛,卒于1990年。1932年,他以研究顾炎武的论 文,获得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然后,他回到北京,任北京大学德文系教 授。1944年,他出版了几本关于《易经>翻译和研究著作,成为国际知名的易 专家。1948年,卫德明成为美国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教授。1971年.他 从华盛顿大学退休=
代表性著作有:
《Chinas Geschichte: Zehn einfUhrende Vortrige》,1944年。
《Die Wandlung: Acht Vortrage zum I-ging》,1944年。
《Gescllschaft und Staat in China: Acht Vortrige》,1944年。
《Deutsch>chinesisches Wortcrbuch》,1945年。
1924年,卫礼贤出版了注解本《易经》一书,德文书名为<1 Ging Das Buch der Wandlungen)。这部德文注解体《周易》著作一面世就成了经典名 著,立刻被翻译成英文再版至今。
徳国易学,至今仍称雄于易林。几年前,我曾读到施密特博士谈甲骨史 与易学的长篇论文.很受震动。
1933年,威莱出版了注解本《The Book of Changes》一书。
据笔者的统计,到20世纪前期各类西文的《周易 > 译本多达一百二十余 种.和<老子>的西文译本、 <论语》的西文译本数童几乎是齐肩并立的。但 卫礼贤的译本最好、最易理解、最符合原义。这和他曾长期在华传教、教学、 生活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他又得到了淸末学者劳乃宣亲自为他讲解《周易》 经文的机会,再加上卫礼贤和当时中国学术界名流如胡适等人的长期学术交往,使得他的译本最接近原义又最能被西方人所理解。
西方易学,法、美、德、英,不可小视之。荷兰的Henri borel Duyvandak 先后将《周易》译成荷兰文。南斯拉夫的Maja Miiciudd最近将《周易》译成 南斯拉夫文。俄文本《周易》至今问世也有两百多年了,此外,还有丹麦文、 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多语种的《周易》译文。
现在,七十几个国家成立了易学研究组织和机构,几十种文字的《易 经》译本,上千种著作.每年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
本文出自国易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suangua/cq/9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