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看人:曾国藩的面相分析学
《清史稿·曾国藩传》载:“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多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从这点来说,曾国藩确实是非常擅长识人用人。而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论语别裁》一书中也谈道:“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实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关于曾国藩的识人本领,其中最经典的就是他识别江忠源的故事。
江忠源(1812—1854),字常孺,号岷樵,湖南新宁人,举人出身,比曾国藩小一岁,是湘军中最早办团练的人,也是湘军五大系统的创建人之一(其余四系的创建人是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他一直在家乡读书,早就察觉到当地会众的秘密活动,对他们有所警觉,所以当雷再浩率众起事时,他带着乡团,一役即将其镇压。
1844年,江忠源去北京赶考,经郭嵩焘介绍,第一次拜见了曾国藩。江忠源有侠义之气,不喜欢被条条框框束缚。两个大男人初次见面,尽讲一些市井琐事,似乎不是英雄豪杰所为,但他们却谈了将近两个小时,还时常爆出笑声来。
江忠源告辞出来,曾国藩目送他走远,回头对郭嵩焘说:“京师没有这等人才啊!”接着又说,“这个人会立名天下,也会悲壮节烈而死。”江忠源当了安徽巡抚,1854年坚守庐州(当时为安徽省会),被太平军包围,缺粮食,缺弹药,诸军相去四十里,望而不救。曾国藩也只派出区区一千人马,还没有到达城下,城就被攻破了。江忠源有病在身,想自刎,被部下抱住,没死成,又一路奋战,身受七创,最后才把自己投进一口池塘,溺水而亡。
曾国藩只见了江忠源一面,就说“京城没有这样的人才”,又说江忠源“当悲壮节烈而死”。他凭什么这么说,根据在哪里,为什么结果又和他预料的完全一致呢?据说答案就在他所著的《冰鉴》一书里面。
“冰鉴”一词,取其以冰为镜,明察秋毫,知面知心之意,提出鉴别人才的各种方法和途径。它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曾国藩观人之术,不同于传统习俗,它重神兼之以形,重常而辨之以奇,重礼而导之以术,就相论人,就神取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
后有《蒋氏王朝兴衰史》一书说:曾国藩著有《冰鉴》一书,是谈气观相的一代宗师。据说蒋纬国在担任三军大学校长期间,《冰鉴》一书曾被指定为学生重要参考书籍。
《冰鉴》一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神骨鉴:骨相察神的识人秘术;刚柔鉴:长短互补,刚柔相济;容貌鉴:人可以貌相;情态鉴:观情态,识良莠;声音鉴:闻其声而知其人等。
《冰鉴》有几句口诀: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心存济物是富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另外就是: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从上面可以看出,曾国藩的相法与民间相法不同的是,曾国藩的相法重视的是一个人的内在,如文中的端庄厚重与谦卑含容,都讲的是一个人的气质;而文中的心存济物与事有归著却讲的是一个人的心态。气质与心态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可以说,一个人有了好的气质、一个好的心态,肯定命运坏不到哪去。这种判断方法比民间相法中通过外部长相判断人的命运显然要科学得多。所以我们按曾国藩的方法来观察一个人,首先就是看这个人的神骨。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mxfx/8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