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辞典》里说,地支即子、丑、寘、卵、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在中国古代是用来表示次序的符号,又称十二支,也指岁星(即木星)运行一个周天轨道被分成的十二个部分,因为岁星运行一个周天轨道需要十二年,古人常用岁星来纪年。在中国吉代,天干最初仅是用来纪日的,地支用来纪月,因为一年十二个月,正好用十二地支来相配(见洪丕漠著《中国古代算命术》)。除纪月之外,古人还用十二地支纪时,这样一个昼夜就是十二个时辰。用现在的时间概念来说,每个时辰恰好等于两个小时。地支纪时就是将一日均分为12个时段,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子时起,至亥时终。子时用现在的时间对应的是23时~次日1时,亥时为21~23时,等等,共十二时展。地支纪月就是把立春所在的月份称为寅月,下一个月称为卯月,以此类推,至丑月一年结束等等。后来发展出将地支与十天干顺序相配,组成以六十为周期的甲子朋以纪目、纪年的方法。
南怀瑾先生在《易经杂说》中说:"五行和天干配合,包涵了这许多,再下来配合地支,便又不同了。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卵、辰、巳、午、未、申、西、戌、亥。地支有人写作“地枝’,表示干的分叉,其实就是'支’,支持的支。我们以现在的观念来说,地球本身在太阳系中运行,与各个星球之间互相产生干扰的关系,无形中有一个力量在支持着,那就是地支。我们知道,天干有十个,就是五行的两极之道,亦即五行的阴阳变化。而支六位数,是阴阳之道产生变化而成十二位。”至于这些名称的由来,我们在上一节已经对天干作了介绍。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dzgx/98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