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性格缺陷导致不同的人生命运。刘邦与项羽争霸过程中,战争初期,刘邦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军事力量也不强大,然而他却从弱到强,最后夺得天下做了皇帝,项羽失败后在乌江自杀,项羽的性格刚愎而躁烈,刘邦的性格亦刚亦柔、亦阴亦阳、亦方亦圆,恰与中国传统的太极理论相一致;阴中有阳,刚柔相济。换句话说,刘邦的性格,以柔为主,以刚为辅,柔中有刚,当他处于劣势时,这种性格给了他柔韧的毅力,当他处在大势时,这种性格给了他进取的魄力,正因为刘邦具有项羽无法比拟的性格之长,在鸿门宴会上,刘邦对项羽低三下四,为自己创造生存的空间;他在项羽面前显尽了自己柔弱,终于摆脱了死神威胁,项羽在这次宴会上却因自己的刚愎自用,不听范增的建议,错失了改变中国历史的良机,不得不自食苦果。当刘邦与项羽交战时,项羽挟持刘邦的父亲逼迫刘邦就范,刘邦不为其事所动,表现出他性格上的镇定。
刘邦的下属劝谏时,他虛心接受手下人的直言,尽显其性格上的明达包容。刘邦出身低微,素来不大喜欢儒家仁政文化,轻视儒生,他认为自己以天下为事,而儒家提倡的仁义道德离现实太远,不符合自己的心意,所以经常称呼一些身着儒服的人为“竖儒”,郦食其第一次求见刘邦时,刘邦的一个卫兵告诉郦食其:“沛公不喜欢儒生,以前有客人戴着儒冠来拜访,沛公摘下人家的帽子,往里头撒尿,不与人家说话,或是破口大骂,所以你不要说你是儒生。”郦食其却坚持以儒生的身份求见,当刘邦听卫士说是个儒生时,他坚持不接见,郦食其大怒,告诉卫兵说:去通报,就说我是高阳酒徒。这样刘邦才允许郦食其进见,郦食其被带入室内,见刘邦坐在床上,两个侍女正在给他洗脚,刘邦见其进来动都没动,郦食其见状,慢慢走到床前,从容长揖而不拜,刘邦仍未动声色,郦食其大声说道:足下领兵到此,是助秦消灭诸侯呢?还是和诸侯一起灭秦?刘邦见其儒生打扮时,心里厌恶,听他又出口不逊,顿生怒意,随口道:“竖儒,汝不知天下苦秦已久,诸侯争相伐秦,怎.说我助秦呢?”郦食其见刘邦已被触怒,于是反击道:足下既起兵消灭暴秦,为什么坐着见长者,如此傲贤慢士,何人肯来献计献策?刘邦见其言语如此犀利,心知其非等闲之辈。忙命令女好退下,自己整衣而起还之以礼,请郦食其坐下,遂问及天下情势,并逐步采纳了郦食其的用兵之道,刘邦也从此改变了对儒学、儒生的认识。这些事例充分说明刘邦胸襟博大,正因为刘邦具有各种优良个性,所以张良愿为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萧何愿为刘邦镇后方,抚百姓,供粮食;韩信甘愿为刘邦统兵,战必胜,攻必取。
与刘邦相比,项羽虽有英雄的性格特征:勇猛善战、不畏艰难、直爽仗义、恩怨分明、爱惜下属,但他的刚愎自用并伴随优柔寡断的性格缺陷终于葬送了他的事业。刘邦能以柔克刚,为自己争取生存的条件,而项羽一生刚硬,从不曲折求和,当处四面楚歌之困境,他本可以东渡乌江,但因其宁折不弯的性格,自杀于乌江。
胆量的大小,毅力的强弱,内向和外向,傲慢与谦虚,好动与稳静,活泼与孤僻,果断和优柔,细致与粗放,凡此种种都是性格的特征,某些性格一旦形成,它就成为一种决定人生成败的重要因素,正是不同的性格才使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必然也不同。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zyrm/97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