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入门 周易典籍 周易问答
您的位置:国易堂 > 周易 > 周易基础 > 周易入门 >

孔子与周易

2014-11-12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周易入门
孔子与周易
 
孔子也曾多次想向这些隐士学习有关礼及道方面的学问,只是大多数隐士认为孔子的仁义学说是乱人性、使人走向虚伪和做作的假学问,所以对孔子很反感。如《微子第十八》中便记载了长沮、桀溺两位隐士对孔子的厌烦态度。有一位隐士则骂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道家多源于隐士,其代表便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比孔子年长二三十岁。老子为周朝史官世家,他曾任东周守藏室之吏,所以学问渊深,对《归藏》《易经》八卦之类稔熟,东周王室内乱导致老子辞职归隐。据考证老子的思想便是受了《归藏》的启发。老子之“道”便是源自于《易经》的“阴阳太极”理论。老子的弟子整理的《老子》一书成为道家第一本经典著作,对后来的道家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其“无为而治”的治国学说则为西汉的兴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曾多次向老子求教礼仪方面的知识。孔子五十岁(一说为五十一岁)时,在求教老子关于道的理论后悟出了道的玄机。此时正是其开始学习《周易》的时候,所以可以推测出孔子正是从老子那里得到了有关易学的知识,而“五十知天命”。
 
《论语·述而》中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是说孔子是到了五十岁才学习《周易》的。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系辞》日:“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足见孔子对易学之重视。可是孔子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家,为什么不早一些学习《易经》呢?
 
其一,《周易》作为沟通人神、预测吉凶的工具,与诗书礼乐完全不同,孔子只想恢复周礼,所以他年轻时没有学习《周易》;其二,当时《周易》是一种极其珍贵的书籍,孔子有可能一直没有搞到较全的资料;第三,孔子有可能曾经看过《周易》,但是没看懂,因为《周易》如果没有名师指点,确实是很难入门的。《庄子·天运》中说:“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日:‘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日:‘未得也。’老子日:‘子恶乎求之哉?’日:‘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日:‘子又恶乎求之哉?’日:‘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也。”’
 
由此可见孔子学易并非五十岁,而是在38岁便接触易学了,只是没读懂。通过和老子的接触,孔子才有所启发而对易有了新的理解,并且发现《周易》里面也包含着天尊地卑等礼仪方面的哲理,于是便开始更加刻苦地攻读易学。据说孔子在读《易经》这本书的时候,经常翻阅,由于每一片竹简之间都有连接的绳子,时间久了,就把韦编的绳子磨断了三次,这说明《周易》对他有极强的吸引力。
 
孔子所说的“五十以学易”是指能够理解《周易》的含意了,而并非刚刚接触易学。其实也正因为孔子感到易学的艰深隐晦,所以他收集了当时有关解读《周易》的一些文献,并且加以系统地整理,使这些文献更适宜人们理解《周易》,于是便有了孔子编《十翼》之说。而事实上,孔子之前即有解读《周易》的各种文献,孔子不过是对其进行了整理,并且重点阐明义理,宣扬礼教思想,对于占卜等怪异之术,则不进行宣传。所以说孔子所传之易并非《周易》的全部内容。
 
而孔子对古代其他经典的修订,也是进行了大量的删节。儒家的六经本非儒家专有,只是经过孔子删改后,便成为儒家经典了。顾炎武说“六经皆史”。可是经孔子删订后的六经(删,即删除杂芜,选录精华;订,即订正讹误,编次顺序),无疑已成简史了。
 
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中国上古时期遗留下的文诰有三千余篇,孔子选取其中唐虞至秦穆公时的文献数十篇,加以排列整理,这就是《书》,又称《书经》或《尚书》;《诗》也如此,据传孔子从三千多首古诗中,删重去复,去粗取精,得305篇,称“诗三百”,并配乐弦歌,重加整理;《礼》,古时礼节繁缛,不相统一,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记·礼器》);今传礼仪远没有这样多,亦为孔子选编删取所致;《乐》是上古及中古音乐方面的文献资料,其文本今已失传,所以没法了解孔子将《乐》删订成了什么样;孔子对《易》的贡献在于“赞”。赞,即辅助、辅佐之意。《易》本卜筮之书,但其中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孔子整理了《周易》的辅助读物,使人们能理解圣贤阐发于《易经》中的哲理。孔子当时或付之口说,或书之简端,后来弟子集腋成裘,遂组合成十篇《易传》,即后世所称之“十翼”。所以《易传》既存有孔子之前的旧说,又杂有孔子的相关言论。
 
对于《春秋》,孔子则根据自己的是非标准,“笔则笔之,削则削之”,其是非标准主要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名分和与之相应的礼制,凡有违背,皆在讥贬之列。《春秋》的写作方法是“一字褒贬”、“微言大义”。吴楚之君实称王,而《春秋》贬之日子;践土之会实召天子,而《春秋》书日“天子狩于河阳”,变被动受召的耻辱为主动巡视的威风。一字一句,都寄寓了孔子满腔的仁义礼乐用心,所以说《春秋》已不是简单的史书,而是孔子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蓝本,已非史实。
 
孔子对这些典籍的删订,使很多历史事件没有传下来,这不得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然而这并不能磨灭孔子对后世的伟大贡献。《史记》中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可见如果没有孔子,由于周朝衰落,战事频繁,恐怕古代的历史文献早就失传了。正是孔子广收门徒,才使六经得以流传至今。
 
孔子为什么不合时宜地宣扬礼制仁义呢?其实,这与孔子的出身和人生经历有关。孔子的先世出自王家。商纣王的哥哥微子(箕子、微子、比干被称为殷末“三仁”),即是孔子的远祖。微子被封于宋,微子嫡传后代世世为宋侯,其支脉则世世为大夫。微子后代的一支传到孔父嘉的时候,孔父嘉(为大司马之职)的政敌太宰看上了孔父嘉的妻子。与之相遇于途,“目逆而送之”(《左传》桓公二年)。于是太宰利用一次政变杀了孔父嘉,占有了孔父嘉的妻子。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逃难于鲁,卜居于曲阜东昌平乡之陬邑。子孙袭姓孔氏,遂为鲁人。心有余悸的孔氏子孙隐姓埋名,从此沦为游士阶层。一直到孔子的父亲孔纥孔叔梁,才稍有事迹见载于史册。
 
叔梁是鲁国贵族孟献子手下的一名武士,腰圆体壮,体力过人,以勇武闻名于诸侯。叔梁乃字,纥是其名,“叔梁纥”为尊称。在诸侯间的战争中叔梁有勇有谋,立下不少战功,于是被封为陬邑大夫,成为当时的贵族。邑字在古代指国家的意思,也通称诸侯的封地、大夫的采地;大夫为古代官名。西周以后的诸侯国中,国君下有卿、大夫十三级,“大夫”世袭,且有封地。可见到了孔子父亲的一代,又转为世袭的贵族了。并且他的封地便在鲁国的“陬”这个地方。
 
叔梁虽然事业有成,但却一直没有儿子。他娶施氏为妻,连生九女;叉娶一妾,生下一子,只是这个孩子是个脚有毛病的残疾儿。叔梁为使先人香火有后,于是在六十余岁时向颜氏求婚,将颜氏年龄最小的三女儿徵在娶了过来。叔梁与徵在生下一子,便是孔子。关于孔子的出生,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春天的社祭中,叔梁与徵在野合而生下的孔子(古时有在春社及秋社祭时男女野外群交的风俗)。故《史记》中说:“纥与徵在野合而生孔子。”
 
叔梁在孔子三岁时去世。为了避免叔梁那个多子女、多妻妾的家庭的各种矛盾。徵在离开了孔家,带着小仲尼卜居曲阜城内,有可能便是回到了娘家的附近居住。正因为如此,孔子的童年便没有享受到贵族的生活,而是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布衣生活。这种生活《史记·孔子世家》中被描述为“孔子贫且贱”。.  孔子十七岁时母亲便去世了。而母亲并没有向孔子透露过孔子的身世。在极其注重孝道的鲁国,按照“生同室,死同穴”的规矩,该如何将母亲与父亲埋在一起呢?这使孔子有些犯难了。这时,一个与颜氏为邻的挽车夫的母亲向孔子透露了关于其生父及显赫家世的背景,并告诉他孔氏一族迁鲁之后的家庭公共墓地的所在地。至此孔子才知道自己是世袭大夫的贵族后代。《史记》中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并且他邻居的职业是“挽车夫”,可以看出孔子的母亲的家庭便是以给人举行丧礼或祭祀之礼仪为职业的。因为按照周制,城邑之居民以职业及社会身份地位之别而分类居住。世居世业,不能改变身份。孔子从小便经常看见大人们举行丧礼及祭礼的仪式,所以他小时候便以模仿这些仪式做游戏。受环境的影响,礼乐便在孔子的心中扎下了根。孔子说自己“十五而志于学”,其实当时学的不过是一些丧礼祭祀之术,好能够胜任代代相传的职业。而这些,却也正是周礼中的一部分。
 
孔子知道自己的身份后,便不再安于现实的穷困生活了,因为大夫是世袭制的。他于是做了一件极其勇敢的事件,即找到并挖开叔梁的坟墓,将自己的母亲与父亲合葬在一起。
 
这一行动向世人证明了自己是世袭大夫的贵族后代。
 
孔子葬母得到了贵族名分,可是并没有因此而得到世袭的土地与权利。可能孔子的父亲去世后家道衰落,其所封的土地已被其他贵族所占有(战火频繁的春秋末期,这种情况应该是常见的事)。当时季氏家“飨士”,孔子便腰里系着一根麻绳前往,不料却被拒之。飨士,是古代大贵族招待游士的饮宴,贵族借此“优贤礼士”之机联络感情,笼络士心。年轻的孔子也许认为自己也够这个资格去不花钱吃一顿好饭菜,结果却被季氏的家臣阳货损了一顿:“季氏宴请的是游士,哪敢请您这样的人啊!”因为孔子是世袭贵族之后,比游士级别要高,当然不应当参加这个宴会了。受到训斥的孔子嘴上不说什么,心里肯定觉得身为家臣的阳货训斥自己是失礼的,又想到自己现在仍然穷困潦倒,自然会感到礼制不健全的害处。
 
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贵族,孔子开始自学贵族们必须掌握的“六艺”。他以顽强的毅力进行自学,并且四处拜访名师。由于他学习刻苦,不但精通了六艺,而且精谈六经,学识渊博。孔子并非一个文弱书生,他身高一丈(相当今天的190cm),力大可举城门,并且长得一表人才,于是才貌双全的他逐渐在贵族中间有了些名气。孔子二十岁结婚,二十一岁生子,鲁昭公送他一对鲤鱼表示祝贺,孔子因此给儿子起名孔鲤。可见此时的孔子已名气不小了。
 
孔子像社会上的游士一样开始广收门徒,宣扬自己的礼制仁义思想。后来被鲁国的大贵族季氏家族任用。季氏(季平子)委任孔子做其私家的小家臣,做过“委吏”和“乘田”。委吏,是司库房的小职官;乘田是管牲畜的小牧官。春秋末期,政治权力下移,多数邦国内出现了政在大夫的局面。鲁国的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分了鲁国的公室。他们专权行事,僭越礼制,如季孙氏祭祖竟用了天子礼仪——八佾之舞。孔子虽然看不惯这些,但是为了成为贵族阶层,就必须得投靠季氏。孔子正想通过季氏的提拔而得到鲁昭公的重用,没想到接下来鲁国便发生了著名的“斗鸡之变”。季平子与邱(hOu)昭伯以斗鸡方式进行赌博。赛前两家都弄虚作假,季氏在鸡翅上涂了芥末,以便在斗鸡时造成对方视力模糊;邱氏则在鸡爪上装了铁爪,以便能够抓伤对方。结果季氏赌输了,并且发现对方的鸡爪有问题。于是双方由争吵转为争战,季平子领兵占领了邱昭伯的封地。邱昭伯向鲁国国君昭公状告季平子,鲁昭公正想借此机会削弱季孙氏家族的势力,所以便出兵攻季孙氏。可是,季孙氏却与叔孙氏、孟孙氏联合起来,大败鲁昭公,逼得鲁昭公逃亡到了齐国。孔子本指望季氏在鲁昭公面前提拔自己,见鲁昭公都跑了,也只得离开季氏家族到了齐国。然而齐国国君并没有重用孔子的意图,孔子只得又回到了鲁国。此时鲁国大权完全掌握在季氏家族手里,所以孔子也没心思在朝中混功名了。
 
鲁昭公客死异乡后,季氏家族立昭公的弟弟为王,即鲁定公。就在孔子五十岁时,也就是孔子开始读懂《易经》的时候,季孙氏的一个家臣弗扰在费邑宣布独立了,他托人召请孔子。此时“知天命”的孔子还真动了心。只因性情率直的子路反对,才没有去成。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zyrm/8764.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周易》认为人生节律是客观存在的
环境与择业策划
用《周易》占卜的方式判断处境
根据身体素质选择与规划职业生涯
周易理论:要认清自己的身体素质
名人性格与其人生事业成败实例通鉴
易学基础
无极
太极
阴阳
三才
四象
五行
八卦
纳音
六十四卦
乾为天
坤为地
水雷屯
山水蒙
水天需
天水讼
地水师
水地比
风天小畜
天泽履
地天泰
天地否
天火同人
火天大有
地山谦
雷地豫
泽雷随
山风蛊
地泽临
风地观
火雷噬嗑
山火贲
山地剥
地雷复
天雷无妄
山天大畜
山雷颐
泽风大过
坎为水
离为火
泽山咸
雷风恒
天山遁
雷天大壮
火地晋
地火明夷
风火家人
火泽睽
水山蹇
雷水解
山泽损
风雷益
泽天夬
天风姤
泽地萃
地风升
泽水困
水风井
泽火革
火风鼎
震为雷
艮为山
风山渐
雷泽归妹
雷火丰
火山旅
巽为风
兑为泽
风水涣
水泽节
风泽中孚
雷山小过
水火既济
火水未济
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国易堂周易预测
国易堂命理研究
国易堂易学培训
国易堂会员中心
生辰八字算命
易经六爻占卜
梅花易术预测
风水布局调整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