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入门 易经智慧 易经奥秘 易经八卦 易经学习 易经取名 易经视频 易经基础 易经应用 易经全文
您的位置:国易堂 > 易经 > 易经视频 >

孔子的“仁”与周易的“易”

2015-01-16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易经视频
孔子的“仁”与周易的“易”
 
本文的主旨乃在于论述孔子的“仁”与周易的“易”之内在关系;并借此以观察先秦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与其形上思想的贯通性。
 
写作本文所采取的形式,是原文与个人所论并重,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乃欲使读者诸君能直接就原文批判作者所发现的,先秦儒家典籍中所隐含的思想脉络。
 
本文所探讨的。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作者学力所限,谬误在所难免,尚祈师长与诸同好不吝赐教,为盼。
 
一、孔子论仁的一个主题
 
我对于孔子论“仁”的这一个主题的认识,乃是基手孟子的一段话而来。为了讨论的方便,且先把原文引出:
 
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孟子万章)
 
“孔子之谓集大成”,这是孟子对孔子的理解。而集大成则包含着“始条理”与“终条理”两种不同的内涵。孟子接着说明:“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臂则巧也,圣譬则力也。”故我们可以认识到,被喻为“始条理”的智者,是具备有超卓时智慧,那该不是可以勉“力”为之的。 .
 
依孟子的理解,孔子除有圣者贯彻始终的德性心,而更重要的,也是孔子之所以异于其他诸圣贤的,正是因为他的“始条理”,“条理”有今日所谓“系统”的涵指,则所谓“始条理”,指的就是“创始了一个系统”——这是孔子对儒家最主要的贡献。
 
我们无法确知儒家思想由何时开始,但追究它的理论之由发展以至成熟,则可看出一条很清楚的脉络——从六经到孔子。六经是孔子所学习的典籍,但经过孔子的一番努力,终于“发现”了它们内在的一贯性——掌握了六经思想的生命。对于孔子而言,他自称“述而不作”,仅只是呈显出六经原有的精神与思想罢了,而在孟子看来,孔子所作的工夫,无异是创始了一个系统。
 
如以上所理解的,我认为孟子这段话,实在是有得于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而发;而孔子所仗以贯通这整个先秦儒家思想的,就是他所论述的“仁”。
 
孟子显然在这里没有明指孔子的“集大成”与“始条理”是否基于他的“仁”,或者其他;然而我个人确实由于孟子这段话的提出,而追究孔子的“仁”的某一个主题,并且由于这个追究,使我发现了孔子的“仁”确实贯通了整个先秦儒家思想,而创始了一个系统。
 
我所追究的,孔子的“仁”的一个主题就是:使他以前的“道德乃至道德的天命思想具有形上的确实意义”,姑且叫它做“仁的形上的主题”。
 
当然,孔子论述“仁”,他的主题绝不只有这一个,可是,这一个主题确比“仁”的其他主题更具重要性,因为这里面所保障的,将是“仁”的形上的确实性,它使落实在道德伦理上面的“仁”,不只是个人主观情志的倾向而已。
 
并且,当我们完成了此一主题的探究之后,回过头来,再亲炙于“仁者人也”、“克己复礼为仁”的话语时,自有无穷发强刚毅之志气,郁勃而生,因为我们已然认识了,那生发着“仁爱”的心志的,我的主观情意,并非如一般所认为的,只是局藏于某一个有限实体之内的“主观情意”而已,它却是真理本身的一种开显。
 
因此,这个“仁”的形上论的主题,可从我们“主观”的某些认识开始探寻。
 
比如,就从上古的“道德的天命思想”开始吧!
 
王曰:呜呼!肆汝小子封,惟命不于常。(尚书康诰)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尚书无逸)
 
这里所引的两句尚书,尤其康诰之“惟命不于常”,颇能代表上古之“道德的天命思想”。此种思想,一方面承认了确有天命的存在,他方面,同时又认识到此一天命的下降,并没有固定地福祐于一家一姓的,它所给予的福祐,乃是依据于受命的人能够修德。
 
因此,受命的人必需“严恭寅畏天命”。否则,当上天透过人民之视听而“视听”到不修德的事情时,“天命”便随时有转予别人的可能了。
 
这叫做“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不待言,凡此种对于天命,天道的认识,乃是建立于人的主观情意上面的。此一主观情意,本身即为一道德的主观情意。因而,此种“道德的天命思想”,其所论的天命,乃至天道,实在是人之道德情意向“天”的投射;故就明显处说来,此天命思想,实质上只是道德思想而已。.
 
无疑,此种思想正透发出人类的善端,我们可借此以观察人心之善,并可隐约地感觉到仁的气息。
 
类似的情形,尤其如这样的一句诗:天生系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大雅条民)
 
先是理会到欣欣的万物,他们生长、繁息,各有独立的形式,而都成全了自己的生命。这种亲切的体会,却激起了一种纯真的本性,一点活泼泼的心意。继而由于这种心意的作动,最后便回归自我,想起自己以及同类的人类来。“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没有人愿意放弃一如万物之生机的,这点活泼的心意吧!
 
万物的滋长,正是天地的生机,这生机感人人心,人心即随之而动,实际上,这一种动,无分心物,正是天地本体的流行。
 
在这里稍加一点理解,孔子所论述的“仁”真是呼之欲出了。然而,就是少了这一点理会,这句诗还是这句诗——表达了一种主观的欣悦而已。
 
不独如此,即连孟子这一点极重要的认识: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告子)
 
亦是一种主观情意而已。因此才有告子的意见,认为儒家之如孟子者,不仅自己旦夕以“仁义”为务,并且还要以“仁义”劝天下,这实在是“以杞柳为桮棬”。告子不折不扣的,认为“仁义”只属于如孟子者个人的主观爱好而已。
 
并且,扎子所论述之仁,基本上即能够是“全包一德”之“仁”,而不止是“恻隐之心”而已,如礼记儒行篇之所记:
 
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
 
一切人心之发动,都是基于“仁”的作用。然则,在这许多作用中,独以“温良”为“仁”之本;孟子亦于“四端”之中,指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是否都属于任意的肯定?
 
“羞恶之心”,“辞让”乃至“是非”之心,尽是“仁”的发露,然则独.以四端之一端“恻隐”,为“仁之所以为仁”——因此特称它为“仁之端”;除了我们主观的意志倾向之外,还有其他根据,足以支持此一认识为对“仁”的正确认识否?
 
事实上,“恻隐之心”确是“仁之所以为仁”,而整个的“仁”,它是即主观而即超越的,可是,除非透过“仁的形上的主题”,否则这个问题即得不到回答;并且,在这个主题完成以前,纵使“仁”仍被认为是“心之全德”,怛无可避免地,它“只是”有限实体之内的主观事物而已,此外找不到什么真实的意义了。
 
孔子的这个tt仁的形上的主题”所论述的,确曾增加了“仁”的内涵,使原来的这种主观道德思想顿现光明;因为,从此以后,它不再“只是”有限的主观事物而已,它已然即其主观而发现了它的形上意义,——它乃是形上实体在人身上的显发。
 
它是人的真理。
 
“仁的形上的主题”的进行,就我们所看到的资料而言,孔子是在易传中开始的,也在易传中完成了它。以后,在中庸里面,又大大地发挥了一番。因此,若谈到先秦儒家的“道德思想”,则经传中到处都充满着资料,但若谈到严谨一点的“道德理论”,则恐怕只有中庸和孟子才能差强人意了,这因为它们已是依靠着一套彻本彻末的思想作为背景了。但孟子之着重点乃在即人心之发露而“先立其大者”,对于形上思想方面,则隐而不谈,或者谈得非常简单,如“尽其心者,知其性矣”之类,所以在整个理论的形式上,又不如中庸来得更有条理了。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yjsp/9090.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黄宪以机变论易
周易六日七分法:六日七分的来历
周易的“卦气”说:“卦气”究为何物?
周易中的“君子”指什么?《易经》“君子”体现
易经思想与道德:道与德的概念在周易文化的体
周易上经、下经体现出先天、后天的思想。
易学基础
无极
太极
阴阳
三才
四象
五行
八卦
纳音
六十四卦
乾为天
坤为地
水雷屯
山水蒙
水天需
天水讼
地水师
水地比
风天小畜
天泽履
地天泰
天地否
天火同人
火天大有
地山谦
雷地豫
泽雷随
山风蛊
地泽临
风地观
火雷噬嗑
山火贲
山地剥
地雷复
天雷无妄
山天大畜
山雷颐
泽风大过
坎为水
离为火
泽山咸
雷风恒
天山遁
雷天大壮
火地晋
地火明夷
风火家人
火泽睽
水山蹇
雷水解
山泽损
风雷益
泽天夬
天风姤
泽地萃
地风升
泽水困
水风井
泽火革
火风鼎
震为雷
艮为山
风山渐
雷泽归妹
雷火丰
火山旅
巽为风
兑为泽
风水涣
水泽节
风泽中孚
雷山小过
水火既济
火水未济
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国易堂周易预测
国易堂命理研究
国易堂易学培训
国易堂会员中心
生辰八字算命
易经六爻占卜
梅花易术预测
风水布局调整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