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相生 五行相克 五行查询 五行测算 五行属性 五行识人 五行字典 五行缺查询 五行学说 金木水火土命
您的位置:国易堂 > 易学 > 五行 > 五行查询 >

五行与五脏的配属之争

2013-04-30 | 来源:国学堂 | 所属栏目:五行查询

五行与五脏的配属之争

五行与五脏的配属是中医理论的本质问题。五行与五脏的配屈经历了从哲学到医学的转变:哲学上从古文经学演变为今文经学,医学上从《内经》前医学演变为《内经》医学。

1.五行与五脏配属说的今、古文经学比较

根据相关记载,古文经学的五行与五脏配属是“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而今文经学的五行与五脏配属则演变为“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在古、今文经学中,五脏中五行配属没有变化的仅是肾与水的配属,其余四脏均发生了变化。

唐代孔颖达在其《礼记正义•月令疏》中说:“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肾,水也。”古《尚书》说:“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许慎按:“《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肾,与古《尚书》同。”郑玄云:“《月令》祭四时之位,及其五脏之上下次之耳。冬位在后而肾在下,夏位在前而肺在上。舂位小前,故祭先脾;秋位小却,故祭先肝。肾也、脾也俱在膈下;肺也、心也、肝也俱在膈上。祭者必三,故有先后焉,不得同五行之气。今医疾之法,以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则有瘳也。若反其术,不死为剧。”如郑此言,五行所主则从今文《尚书》之说,不同许慎之义。

中国淸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段玉裁注解指出,五行五脏配属有古今两派,今文经学以今文《尚书》为代表,古文经学以古文《尚书》为代表。西汉经学家欧阳和伯为今文经学派,东汉经学家许慎为古文经学派。“郑学”是两汉今、古文经学之争的终结。郑玄注经为改造汉代经学开扃了新路,成为经学转化为玄学的滥觞。
 木 火 土 金 水
古文经学 脾 肺 心 肝 肾
今文经学 肝 心 脾 肺 肾

今、古文经学关于五行与五脏的不同配法,是五脏与五时、五位配属不同观念的反映。《礼记•月令》曰:“盂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太蔟,其数八,其味酸,其嗅膻,其祀户,祭先脾。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路,驾苍龙,载靑旗,衣靑衣,服苍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月令》依次列举了仲春之月、季春之月、孟夏之月、仲夏之月、季夏之月、孟秋之月、仲秋之月、季秋之月、孟冬之月、仲冬之月、季冬之月等十二个月的日在、中星、口干、天帝、天神、虫、音、律、数、味、臭、祭等配属关系。《吕氏春秋•十二纪》则与《月令》一脉相承,然两者哪个为源,史学界尚无定论。五行、五时、五方、五脏配属表列如下:

 木 火 土 金 水
五时 春 夏 季夏 秋 冬
五方 东 南 中 西 北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2.《黄帝内经》与以前医家关于五行-五脏的配属说比较

史学界一致认为,汉初马王堆医学帛书是先于《黄帝内经》的医学著作,尽管此文献中已有五行之痕迹,但并未发现系统的五行学说。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说:“是动则病,洒洒病寒,喜伸,数欠,颜黑,病肿,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惊,心惕,欲独闭户牖而处,(病甚)则欲登而歌,弃衣而走,此为骨干厥,是阳明脉主治。”这段文字还见于《灵枢•经脉篇》、《黄帝内经•太素•经脉之一》、《素问•脉解》、《太素•经脉病解》、《太素•阳明脉解》等著作中,其中的“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惊”,就是应用五行中的土与木、火之间的关系解释疾病症状。《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仓公淳于意的25个医案,对其中论及的五行五脏说究竞是采用何种配法莫衷一是。可见汉初医家已开始采用五行说,但尚无五行与五脏的系统配属。

《黄帝内经》根据“同气相求”理论,不仅将五行和自然界的五时、五方、五味、五色、五声等普遍联系为一个有机整体,还把五行与人体的五脏、五腑、五窍等主要脏器相对应,从而构建了天人合一的五行系统。《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其五行对五脏配属为:木对肝,火对心,土对脾,金对肺,水对肾。其配法与今文经学配法相同。但古文经学中的五行对五脏配法(“五脏祭”)与《内经》配法有无关联呢?

其实早在东汉时就有人提出古文经学的五行学说与医学无关,认为“五脏祭”以及帝王改制(改正朔、易服色等)、五德终始、三统循环与医学五行学说均不相关。然而,我认为,医学中五脏五行模式反过来影响了东汉经学中五脏五行关系的定型。在西汉时期,《礼记•月令》中的五脏五行的配属关系占据了主流地位,直至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在其著作《太玄经》中,还是认为肾域水、脾木、肝属金、心诚土、肺火,与《礼记•月令》同。《太玄经》云:“三八为木,为东方,藏脾;四九为金,为西方,藏肝;二七为火,为南方,藏肾;五五为土,为中央,藏心。”究其原因,与五德终始说有关,虽然自汉高祖刘邦称帝至汉武帝太初改元,汉承何德及改正朔、易服色的问题均没有解决,但汉武帝太初改元后,据土德易服色。比如,古人对于心在人体中的地位早有明确的认识,《管子•心术上》云:“心之在体,君之位也。”《太玄经》谓:“肺极上以覆,肾极下以潜,心居中央,以象君德,而左脾右肝承之以位。”据此推断,心应属土。

医学界并没有因“古文说”的主流地位而受到桎梏。从郑玄所云可知,古代医家大的、长期的、不断的医学探索实践表明:以“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的五脏五行配属关系指导医疗实践效果较好。若以其他学说为指导则效果不好,常致病情加重或病人死亡。

西汉末年刘向父子改邹衍的五德相克说为五德相生说,提出汉应承火德,秦以水德,在周、汉木火之间,才合相生之序,故不久。东汉自光武帝建武二年,始正火德,宣扬火德论。《太平经》云:“今乃火气最盛,上皇气至,乃凡陪古者火行太平之气后,天地开辟以来,未尝有也。”“火之精神,为人心也。”宣扬火德说是出于为政治服务的目的,但正与医学实践中所定铟的模式心属火相符,由此可见,医学中五脏五行模式反过来影响了东汉经学中五脏五行关系的定型。

《黄帝内经》的五行五脏学说,实为五行与五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相互制约的体现,揭示了人们生老病死的运行轨迹。《素问•玉机真藏论》论病机传变,“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素问•脉要精微论》论色脉,“从阴阳始,从五行生”、“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素问•藏气法时论》论诊治,“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素问•宣明五气篇》论述了五味所人、五气所病、五精所并、五脏所恶、五脏化液、五味所禁、五病所发、五邪所乱、五脏所藏、五脏所主、五劳所伤、五脉应象等一系列问题。这部著作将五脏、五色、五音、五体、五味、五志、五脉等分别归属于五行,作为疾病诊断的理论基础。如面青,嗜酸,易怒,脉弦,肝病居多;脾虚之人,面见青色,肝气犯脾,木来乘土。再如,《黄帝内经》云:“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克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论述了望色、切脉以诊断病势顺逆。如肝病见靑色,得弦脉,为色脉相得,是病顺之象。若肝病不得弦脉,反见肺之浮脉,则属于相克之脉(金克木),为病逆之兆,预后不良。如“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六十九难》),滋水涵木,培土生金等,即是根据五行相生理论拟定的治则。培土制水、泻南(火)补北(水)等,即是根据五行相克理论拟定的治则。此外,《黄帝内经》还开创了中医精神治疗之先河,“以情胜情”的治则也是根据五行相克的关系而来的。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指出的: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等。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wxcx/3135.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五行查询,五行与地球个体人体部位对应与影响
五行亢悔理论古代先贤的口诀
五行情志论
五行与数字对应关系
五行查询之干支五行与五行的排列次序
五行查询与四季关系及金、木、水、火、土五种
易学基础
无极
太极
阴阳
三才
四象
五行
八卦
纳音
六十四卦
乾为天
坤为地
水雷屯
山水蒙
水天需
天水讼
地水师
水地比
风天小畜
天泽履
地天泰
天地否
天火同人
火天大有
地山谦
雷地豫
泽雷随
山风蛊
地泽临
风地观
火雷噬嗑
山火贲
山地剥
地雷复
天雷无妄
山天大畜
山雷颐
泽风大过
坎为水
离为火
泽山咸
雷风恒
天山遁
雷天大壮
火地晋
地火明夷
风火家人
火泽睽
水山蹇
雷水解
山泽损
风雷益
泽天夬
天风姤
泽地萃
地风升
泽水困
水风井
泽火革
火风鼎
震为雷
艮为山
风山渐
雷泽归妹
雷火丰
火山旅
巽为风
兑为泽
风水涣
水泽节
风泽中孚
雷山小过
水火既济
火水未济
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国易堂周易预测
国易堂命理研究
国易堂易学培训
国易堂会员中心
生辰八字算命
易经六爻占卜
梅花易术预测
风水布局调整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