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的历法不外太阳历与太阴历两种,太阳历如今日世界通用的公历(前身为儒略历,十六世纪教皇格里高里十三世稍作修改形成了今天的公历),太阴历如穆斯林国家通用的穆斯林教历。这两种历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太阳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相对于地球来说,则为太阳绕黄道运行一周)为一回归年,并将其平均成十二个月份,再分立大小平闰月以概其余。太阳历的优点是四季分明,准确无差;太阴历则严格以月亮朔望周期纪月,因没有顾及到地球公转周期,所以不能准确地划分四季界限。
中国传统的农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一方面以月亮朔望周期纪月,一方面又巧妙地设立闰月做到与回归年同步。所以我们作为命理预测者来讲,需要人手一本《万年历》来查对节气和天干地支,而不是台历、日历。
所谓二十四节气是将地球绕太阳一周即一回归年的360度角划作24分,即太阳在黄经在向东每移动15度角为一“气”,移动一周360度共24气,农历将这二十四节气名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十二个称为“节气”,其余的称为“中气”。节气通常被看作是阴历,实际上却是严格按回归年计算的,属于阳历的范畴。四柱排列中所用的年月划分也是严格以节气为标准的,而不是通常农历或公历的年月划分,这是起四柱的基本原则,使得四柱排列不受历法变更的影响而保持其准确性,更重要的是以回归年为纪年标志,符合四季寒暑变化的节律,遵循天道轮回的因果关系,而这些都是命理学的理论基础。
所以命理学上的年月界限是以农历为主的,且是以节气为标准划分的。即每一年的开始必须严格以立春时刻为起点,而不是通常以农历正月初一或公历元旦作为一年的开始。命理上月份的起始,即月柱,不是以农历每月初一为分界线,而是以十二节气为准。
十二节令,是年和月的分界线。月令,掌一月之生杀大权,是万物之提纲,也是衡量四柱中干支旺衰的重要标准。比如,春天是木旺之季,一到春天寅卯当权,枯木也逢春,死里可逃生,天下所有的木都可能得到关怀。
十二个月与十二时辰的地支排列顺序是相同的,所以一天的气候变化与一年的气候变化有相应的同步,早晨显得清凉,中午显得炎热,傍晚显得干爽,午夜显得寒冷,形成一个小四季的运行变化周期。
我们对一年中十二个地支月份性质的分析,更容易发现地支规律中的秘密。在阴阳运动规律上,从阴消阳长开始,到重阳极盛,然后进人阳消阴长,再到重阴极盛,它们的相互作用是一个非常有序的渐变过程,一年的季节变化,为阴气阳气相互作用后的具体形式,处于阴阳运动规律周期中的每:一个月份.都有自己特定的阴气与阳气的量变状态,于是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从立春开始,经过雨水,到惊蛰为止,是以阳木性质为主体的时段,即寅木当权;从惊蛰开始,经过春分,到清明为止,是以阴木性质为主体的时段,即卯木当权;从清明开始,经过谷雨,到立夏为止,是木气向火气转换的过渡时段,即辰土当权;以上寅卯辰三月为春季,以木当权。
从立夏开始,经过小满,到芒种为止,是以阴火性质为主体的时段,即已火当权;从芒种开始,经过夏至,到小暑为止,是以阳火性质为主体的时段,即午火当权;从小暑开始,经过大暑,到立秋为止,是火气向金气转换的过渡时段,即未土当权;以上已午未三月为夏季,以火当权。
从立秋开始,经过处暑,到白露为止,是以阳金性质为主体的时段,即申金当权;从白露开始,经过秋分,到寒露为止,是以阴金性质为主体的时段,即酉金当权;从寒露开始,经过霜降,到立冬为止,是金气向水气转换.的过渡时段,即戌土当权;以上申酉成三月为秋季,以金当权。
从立冬开始,经过小雪,到大雪为止,是以阴水性质为主体的时段,即亥水当权;从大雪开始,经过冬至,到小寒为止,是以阳水性质为主体的时段,即子水当权;从小寒开始,经过大寒,到立春为止,是水气向木气转换的过渡时段,即丑土当权。以上亥子丑三月为冬季,以水当权。
本文出自国易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p.guoyi360.com//szbz/97223.html